便也不再劝说了。
兄妹二人离开容夫人的院落后,荀云婉开口道:“兄长,你是不是有什么话要同我说?”
她这副笃定的样子,荀致曦毫不意外:“方才我还以为是我多心了,可如今你主动提及,那么我便肯定了。婉儿,你是不是不喜欢这门亲事?”
荀云婉沉默了,或许是不愿回答,也或许是不知道怎么回答。
她的确不想跟谢绪成亲,她从前不是没想过改变这桩亲事,否则在燕朝时她怎会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谢绪多去同魏漪公主相处。
然而这样偶尔的举措终究成效不显,如今再提起这门婚事,她知道自己怕是难以躲掉。
若是以前,在已经尽力挣扎过但无济于事之后,她倒是愿意坦然接受。可如今……
她想到了施承光手中攥着那枚玉璜,想到他那样期盼与自己再相逢的神情,越是细想,心中的惶恐便越是强烈。
“婉儿?”
荀云婉忽然感到有些疲惫,她觉得自己同一心企盼着与谢家联姻的家人们颇为格格不入:“兄长,过段时间再说吧。我有些累,先回去歇着了,明日还要去永昌伯府看望二姐姐。”
*
嘉荣十五年十月,燕朝垣陵郡军营。
徐照与施承光入军营已近一个月了,虽然有皇帝和贵妃的谕旨,令军中将领如对待寻常兵士一样对待徐照,但皇子的身份摆在那里,诸位将士总归不敢像对待新兵那样喝令他。
徐照他们不敢怎样刁难,但对施承光却是能任意蹉磨。二人入军营后必然先从末等的兵卒开始历练,高级的将领们基本上不曾见过施承光,而施承光又请求皇帝在下旨意时不要谈及自己和贵妃的关系,故此在军营中,他和一般的新兵别无二致。
其他的将士们见徐照和施承光一道过来,原本还以为二人有什么关系,但好几日下来,徐照同其他士兵交谈的次数远比同施承光的要多,渐渐的,众人也不再把他们二人联系起来。
于是白日里演兵行军,晚上站岗值夜,施承光全程不落,而他身为新兵,甚至有时会被那些资历更长的将士们有意指派一些明显是故意为难他的繁杂的事务。但施承光从未有过不满,一直都尽力去完成那些强加给自己的任务。
徐照将这一切尽收眼底,感叹着明义比他想象中更坚韧执着。
一次施承光被几个老兵喝令要求顶了他们值夜的任务,徐照入夜后悄悄来到施承光身边,询问他是否将此事上报于驻军统领,但施承光摇头拒绝了,他觉得借此锤炼一下自己的心性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那一刻徐照觉得,明义来到了一个最适合他的地方。
如果要择出施承光身上最显著的优点,那么他的诚挚便最打动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营中的无论新人还是老兵都对他另眼相看。甚至一些伍长都听闻军营中来了一位吃苦耐劳、勤勉大度的新兵。
一日夜里,徐照回到营帐,却看到帐中还闪着隐隐暗光,他向角落里一盏昏黄的烛台望去,惊愕地看到施承光正弯着腰借微弱的烛光翻看手中一本薄薄的书。
“明义,怎么还不休息?”徐照走到他身边,看到他手中书籍的封页上写着“春秋繁露”四字,“这是哪儿来的?”
施承光回道:“我方才碰着一个今晚值夜的兵士要去给他们伍长汇报今日演兵时兵器的耗损,便请我顶一下他的班。后来他说他那儿有很多书,想送一本答谢我,我便让他随意挑了一本给我。”
“倒也是个颇有些心思的。”
徐照见他手里还握着一支笔——是他生辰那日自己和母妃赠予的,自那之后施承光便时常将其中那支玳瑁毫笔贴身带着。
《春秋繁露》摊开的其中一面上已经被圈点了许多,虽然字迹有些潦草,但能有这般求知若渴的觉悟已实属不易。
徐照半开玩笑地说道:“我还不曾想过有朝一日能看你孜孜不倦地读书,这书中的理论你可都明白了?”
施承光有些羞赧:“说实话,许多都是一知半解,应当是先前不好好听夫子授学的报应吧。不过其中有句话我读懂了,也很喜欢。”
徐照顺着他指着的地方看去,是一句“躬自厚而薄责于外”,不禁想着与施承光自身的确分外契合。
“往日里你一见书就头疼,怎么入了军营竟开始手不释卷了?”
施承光想了想,斟酌着字句:“我如今才知道即便是打仗也不是只靠蛮力与莽撞就能成的,这其中也有许多算计门道。我的一位……好友,她是一个很有智慧与才干的人,在我入军营前她就告诫过我‘在战场上以命相搏虽是常事,但你更应该学着如何不送命也可取胜‘。”
徐照以为他口中的友人是蒋协或者顾巧,并未多问,只是嘱咐道读书识理并非一蹴而就,切莫急功近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