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朱可夫派出了一组组的特务,潜伏进入蒙古,可惜,他们都是有去无回。得不到那支坦克大军消失的原因,让朱可夫心里一点底都没有。无奈,继续派人,并靠近先遣军的阵地进行抵近侦查。
枯叶下,一双双眼睛盯着一队队的苏俄侦察兵,一瞬不瞬,却没有一个人探出枪口。
这些人只要不进入防线内,在外部看到的,正是汤文要传递给苏俄的信息。我就是防守,我也不进攻,等待大雪到来,坚守住阵地。
苏俄的侦查员哪里知道枯叶下那些眼睛?他们小心翼翼的靠近前沿,用望远镜查看着,看到阵地上热火朝天的忙碌着,搞不懂,对方为何还能沉得住气?难道是不愿意跟苏俄开战,只是坚守?
朱可夫很快得知了前沿的情况,他没有下令开炮,不进攻,开炮也是浪费炮弹,他需要知道更多的信息,好决定进攻的策略。
只是,先遣军的防线并不容易进入,大山里,侦查员都时不常的失踪,显然,对方的眼线也遍布防线。
无法探知先遣军内部的信息,朱可夫很是头疼。对方内部要是有能够快速剿灭坦克部队和骑兵的力量,那他的进攻还真有麻烦。就算打开了前面的防御阵地,在蒙古内部,也难以有所作为。
按下朱可夫头疼不提,曲军刚在拿到了需要的卡车后,快速组织运力,将山海关的新兵一批批的运往张家口,在那里集结等待,等待给他安排的运输车辆。十几万人,相信一次一万多人的运力,他可以在四五天的时间里,就将所有这里的新老战士,包括沿途徒步行走的百姓和那些不合格的东北军老兵全部运抵张家口,随后,三四天内,就可以全部进入蒙古。
此时,随着大军源源不断的进入蒙古,卡车越来越富裕,运送的速度也加快了,一队百辆的卡车车队,往往拉着的都是百姓,曲军刚的部队相信用不了那么多天,即可抵达蒙古。
迁徙大军,现在仅剩下曲军刚这个大头了,其他部队大部分进入了蒙古境内,沿途,剩下的都是拖家带口的百姓,还有正在赶路的物资。
这里,迁徙已经算是告一段落,汤文的补给线不进入北平,绕道而过,沿途也不会有什么麻烦,老蒋不截,相信土匪之类的是不会动这个念头。更别说,还有大军押送了。
这些,估计最多再有五天,大批量的迁徙就会结束。先遣军,也就算是全部进入了蒙古,留在华北的只有天津那里有一个旅,商丘一个团,徐州一个团,宿迁也有一个团,再就是高邮了。可以说,在整个华中除了扬州是一个旅,上海两个师以外,整个没有多少兵力了。
汤文,没再管迁徙的事情,大军入境,后勤有管理部门,那些百姓的安置也不用他操心,他连夜赶到哈尔滨后,一头就扎进了水箱生产厂,跟厂长和那里的技术员研究了起来。
地雷很快就生产了出来,前后仅仅用了三个多小时。
当这个汤文称之为地雷的家伙摆在试验台上的时候,所有技术员都很纳闷,这东西能干嘛用?还劳动汤文亲自来哈尔滨监督生产。
试验台上一组发动机随着汤文点头。接通了电源,随之马达声中,发动机启动了。
大家静静的看着用胶管链接到水箱上的那个地雷,不知道具体是会出现什么令人震惊的情况。
随着发动机的轰鸣,水箱的水慢慢的热乎了起来,敞开的水箱盖已经能够看到热气冒出。
此时。大家的眼睛都瞪大了。
地雷旁边放着的温度计,温度逐渐升高,已经达到了华氏一百四十度,且还在升高。
随着发动机满负荷的工作,水箱的温度在短短二十分钟里,就达到了华氏200度,而那个地雷的温度,也达到了194度的温度。
汤文看到温度产不多了,这才将地雷上的电源开关打开。
嗡!
随着小电动机的转动。风扇呜呜的转了起来,紧接着一股暖风吹响了四外。
“咦?这就是个外挂的冷却系统?”
技术员看着水箱的温度现在逐渐下降,不由的明白了这个地雷的作用。
地雷,不过是一个用铜管,和铜散热片做出的散热器,在后世东北,这玩意就叫地雷,是给车辆驾驶楼里增加温度的。有了它,卡车在零下三十几度的严寒里。车内都会暖和的不用戴手套,最关键的是汤文设计的暖风系统,开开后,可以将前面水箱吹出来的热气吹到玻璃上,让玻璃不至于因为嘴里的哈气而结上霜花。
这个地雷,高三十来公分。粗三十来公分,一个圆柱模样,既不影响卡车的其他部件运转,也不耽误水箱的水循环,还可以给卡车。步兵车里增加温度,让战士们在步兵车里不至于用电热服,就可以保证温度。
汤文知道这个结果不会有偏差,在看到运行正常后,直接下令道:“这个批量生产,先生产出两万个,为现有的卡车和步兵车安装。另外,再用铁管焊出小型的暖气,放在卡车司机的脚下,放在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