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要另立新朝,丁宽对统治了中国四百年的汉室,仍然保持足够的尊重,也并不准备要抹黑前朝汉室,以抬高自身的合法性。
为了显示公正无私,会议的地点,更是选在了洛阳城外的汉室皇陵所在。而在会议开始之前,丁宽更是率领参会的诸人,祭祀了汉室的诸位先皇。
这次议政大会,是为了建立新朝奠定道义上的合法性,会议的议程和议题,自然是被丁宽牢牢掌握,对于汉室的尊重,仅仅停留在礼仪的层面,真正开始议政,对汉室的功过评价就不会再客气了。
对西汉(前汉)、和东汉(后汉)的大部分皇帝,丁宽并没有进行过多的讨论,承认了这些皇帝对天下稳定的贡献,但将抨击的矛头对准了汉室的最后两位独裁皇帝,桓灵二帝。
儒家定皇帝的谥号,本就有评定皇帝功过之意。桓帝的谥号算不上恶谥,但桓帝开启了党锢之祸,却是被士人所极为不满;灵帝更是得到了一个典型的恶谥。抨击这二位皇帝,尤其是以信重阉宦,兴起党锢为抨击的理由,自然就获得了众人的认同。
丁宽以此为契机,提出了第一个正式的动议,就是彻底废除宦官制度,以从根源上避免宦官之祸再起,虽然有部分腐朽之辈提出了反对,但大部分人都把汉末乱世,归咎在宦官为乱之上,这一动议得以顺利通过。
“废除宦官”作为第一个动议通过,与会诸人的情绪也从茫然不安,开始转向振奋。
借着这个良好的氛围,丁宽再接再励,开始历数大汉四百年,枉死的名臣,并提出第二个动议,限制皇权,不再允许皇帝“一言绝人生死”,实行文官政治。
这个议桉,极为出乎与会诸人的意料,与原本儒家思想也存在较大的冲突,引起了参会诸人的惊呼,甚至很多迂腐之辈,应激性的就开始提出反对意见。
在争论之中,士人们却开始慢慢反应过味来,发现了限制皇权、实行文官政治的好处,有越来越多的士人,表态支持丁宽的动议。
大汉四百年,士人阶层发展壮大,逐渐形成了皇权与相权之争,但相权却始终被皇权全面压制,而宦官与外戚的多次争斗,不过是皇权体系的内部权力争夺,却把诸多的士人卷入了其中,身死族灭。
先不说“限制皇权、实行文官政治”对治理天下好不好,至少这条动议,可以极大的保护士人官员的生命安全,这才是这些士人更看重的。
“限制皇权”,与这些年来主流的“忠君”思想,虽然有所冲突,但先秦百家思想极为多元化,士人也很容易从这些思想中,找到各种支持的依据,为了保证士人的安全和利益,这些士人纷纷开始引经据典,为丁宽的提议辩护张目。
人都是自私的,士人作为统治阶层,在满口仁义道德的同时,比普通人更加自私,经过连续多日的辩论,丁宽的提议终于占到了上风,被多数人支持通过。
接下来就是要讨论皇权与文官集团(或称相权)的权力分配了,这个议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的广泛,且与朝廷的组织设置密切相关,接连争论几日,也无法形成完整的方案。
最后是丁宽提出了皇帝“以德治天下,以法治官员”的原则,先是剥夺了皇帝一言决天下的权力,把这种权力分配的细则方法,压后讨论。
有了限制皇权的共识为基础,丁宽终于图穷匕现,提出了刘家是否适合继续担任皇族的问题。
其实,丁宽此时已经权倾天下,对丁宽要推翻刘家天下,所有人都是有心理准备的,但诸人准备的应对方式却是完全不同。
与丁宽联络亲密之人和一些利欲熏心之辈,准备积极支持丁宽取刘家而代之,以博取从龙之功;还有少数人,准备康慨激昂的反对一下,建立不畏权贵的人设;更多的人,其实是准备三缄其口,身体支持,嘴上不说,又婊又立。
丁宽提出这个议题,愿意发表意见的人就骤然减少,场面有些冷清,与前两个议题讨论之时的康慨激昂,形成了很鲜明的对比。
丁宽要树立新朝的道德合法性,哪里能够允许这些人沉默不语,必须要逼着这些人明确表态,把推翻刘汉的决议,做成扎实的公议。
丁宽先是在辩论过程中,安排人充分阐述如果让刘家继续做天子,恐怕会不甘心皇权被限制,极可能在重新掌权之后,推翻这次议政的诸多决议,甚至对参会的诸人秋后算账。
接着丁宽给每个人发放了一红、一黑两根竹签,红签代表要罢免刘家皇室之位,黑签代表继续拥立刘家为皇室,没有弃权的选项,要求每个人依次上前投出竹签,并以这次公开表决结果为准。
如此逼诸人公开二选一明确表态,表面上似乎有些冒险,一旦投票结果是继续拥立刘家,对丁宽的声望会形成巨大的打击。
但丁宽对于这些官员、士人的自私本性极为了解。即使不说刘汉继续担任皇族,可能会召来的反复;就仅仅说,丁宽大权在握,手里拿着刀把子,这些早已知道丁宽立场的家伙,也没有几个敢于公然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