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二三三章 建立新王朝需要彻底重筑秩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三三章 建立新王朝需要彻底重筑秩序(2 / 3)

都不是仅仅依靠地方势力崛起,而是依靠混入了仕途才能发到起来。没有足够的官方势力支撑,怎么可能与两千石的郡守、国相进行博弈,达到霸一郡的程度。

这就要提到汉代的两个真正的特权阶层,士人和功勋贵族。

士人是读书人的统称,但这个称呼其实是从春秋战国时期为贵族服务的“士”演化而来的。

秦汉之前的周朝,实行的是真正的封建制度,即所谓的分封建制,管理国家的是大大小小的贵族,贵族是依靠血脉关系进行传承的。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中央集权衰落,诸侯相互竞争吞并,这些贵族就开始从民间选用了大量有才能的人,来为自己服务,这些从民间崛起的新阶层,就是“士”。

战国时期,养士之风盛行,有名的春申君、孟尝君门下食客数千人,这些食客都可以统称为“士”,这个时代的士并没有明显的文武之分,只要有一定才能,又愿意为贵族服务,就可以成为士。

秦统一六国,不仅重新建立了大一统的新帝国,而且废除了分封建制,开始实行郡县制,这是非常大的变革,引发了社会阶层的重新分化。

原有的血脉贵族阶层消失了,但国家需要官员进行管理,需要新的阶层替代这些贵族。秦代重法,压制儒家,新兴的管理阶层,主要是那些立过功勋的将士,也就是功勋贵族。

秦二世而亡,汉承秦制,延续了郡县制的架构,汉初的官员阶层,也主要是来源于汉朝建立过程中的功勋贵族。但经过修养生息,汉朝的统治稳定下来后,帝国管理的复杂性也随之上升,只用功勋贵族来管理国家已经不够了。

自汉武帝时期,开始独尊儒术,其实就是大汉朝廷,为满足中高级人才的需要,而作出的变革。汉武帝之后,大量的读书人,才得以入仕为官,读书成了庶民跃升为帝国官员的新途径,由此产生了新的阶层,士人。

也是由此开始,士人才成为读书人的统称。士人实际上,最早来源于平民阶层,是春秋战国贵族豢养的食客的一部分。在汉武帝之后,才专指那些读过书的人,至于食客中,没有读书的那部分人,则转化成了“游侠儿”。

汉初的士人阶层实际规模很小,但出于帝国管理的需要,随着教育的普及和经学的发展,这个阶层才得以迅速壮大,到了东汉,已经成为帝国官员的核心力量。

士人需要接受良好的教育,但教育需要经济实力为支撑,自然就会与掌握了大量经济资源的地主、豪强结合在一起,许多地主豪强子弟,因此拿起了书本,逐渐开始儒家化。

帝国的权力掌握在官员手中,这些读过书的士人就有了入仕做官的机会,自然就吸引了大量地主豪强子弟的加入。但随着士人规模的扩大,帝国的官职反而不够士人的分配了。

士人之间,为了夺取这些官职,展开了内部的激烈竞争,仅仅是读过书,已经不足以充任帝国官员了,大部分的中小地主、地方豪强子弟,即使能读书识字也被排挤出了帝国官员群体之外。

竞争的胜出者,逐渐垄断了大汉帝国的官职,在学术上形成了经学的十几个流派,只有这些流派的传承者,才有机会获得大汉的官职,这就是经学宗法和家学传承的由来。

所谓古今经学之争,固然有着很多学术领域的因素,但其背后,也同样隐藏着对官帽子的争夺。

当这种官员的垄断程度逐渐加深,两汉四百年,衍生出了诸多世代子弟能够入仕为官的家族,这就是世家。

顶级的世家,经常有子弟能够出任三公九卿的高位,甚至连续几代有人出任三公,例如汝南袁氏、弘农杨氏、安陆黄氏等。

次一级的世家,则是所谓的世代两千石之家,经过家族的系统教育培养和人脉支撑,家族子弟几乎每代都有人,能够出任两千石的官职。

再差一级的,就是家族中出过两千石以上的官员,同时有诸多的子弟,不断的出任六百石、千石官员,随时可以冲击两千石级别。

至于那些家中近几代只有千石以下职位的,已经不足以称为世家了。只能算是普通的士人家族。这样的家族如果有一两代人没能继续入仕,就会衰落成“寒门”。

秦汉采用郡县制,消灭了血脉贵族,顶替上来的帝国管理阶层,无论是功勋贵族还是士人,其实最早都是来源于平民阶层,但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这些管理层的后人,再次垄断了帝国管理层的官职资源,已经形成了新的特权阶级。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汉帝国官员的选任,类似于后世的大公司招聘,基本的招聘要求就订到了硕士研究生毕业。但这些特权阶层却垄断了硕士生导师的资格,那么能够入选的不是他们的后人,就是他们的弟子。

普通的豪强,虽然有机会送家族子弟去接受教育,但只能读到本科毕业,即使能力很突出,但按照只招聘硕士生的条件,他们永远没机会得到选任资格,除非他们把这些子弟送入导师的门下,这就是汉代门生关系的重要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