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一七四章 再刊新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七四章 再刊新书(1 / 2)

士人是古代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这是一个历史名词,后世已经消亡了。但后世有一个相似的词汇,“知识分子”,但这个词汇使用的频率也越来越少,距离消亡不远了。

无论是“士人”还是“知识分子”,都是对掌握了知识解释权的少数群体的一种称呼,这种称呼之所以会逐渐消亡,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后世的教育普及,大众认知能力的提升,使得知识的解释权,再难以被少数人所垄断。

在大汉这个年代,想要与士人进行博弈,只依靠士人群体内的不同阶层是难以实现的。必须要找到更多的力量,来对抗士人的知识解释权。

丁宽之所以走武将路线,其实就是在拉拢武人的势力,与士人进行对抗和博弈。士人掌握的是什么?是经学、是知识的解释权。

但中国的所谓诸子百家的理论,大多都是属于社会学的范畴,但在后世,除了社会学之外,还有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范畴,就是自然科学。

中国历史上,自从秦始皇统一之后,在文化中具有统治地位的,其实只有儒家、法家、道家,这三个管理思想体系,近现代之前的中国历史,几乎逃不出这三个思想体系的范畴。

但很不幸的一件事情,这三个管理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没有太强的内部需求。甚至为了简化社会管理的复杂性,这三个管理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发展都有所压制。

其中,尤其以儒家思想对自然科学的压制最为严重。一句“奇技淫巧”,将自然科学打到了社会发展的角落,即使中国古代有一些“科学家”偶然出现,但也难以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正是因此,中国历史上的科技演进十分缓慢,被西方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建立的文明体系,大幅反超。丁宽从两千年之后,穿越来了大汉,自然要想办法改变这种进程。

然而想在儒家文化独尊的时代,想要推动自然科学的发展,其难度甚至要高于谋朝篡位。这是只能做,不能说的事情,必须要让自然科学的发展,得到某个强大的利益集团支持,才能对抗儒家思想的压制。

丁宽之所以要把《农书》发行天下,其实拉拢的就是掌握大量土地,对生产力提高更感兴趣的,地主豪强群体。这个群体与士人群体实际上已经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难以彻底分隔了。

加上《农书》的内容,更多的是偏于实务,并不系统,与中国传统的重农思想又能相结合,因此才能得以刊行天下,被士人集团所接受。

至于后来丁宽推出的算学书,算学本身就是社会管理学的基础之一,是士人本就已经容纳到其知识系统之内的东西,丁宽只不过是进行了一些系统化阐述而已,其内容基本没有超出原有的范围太多,与士人更没有冲突。

而回到青州之后的丁宽又准备刊印两本新书,《自然》和《物理》。这两本书,丁宽其实已经编写好很多年了,但一直没有敢于轻易拿出来,但现在丁宽觉得时机差不多了。

《自然》之中,其实是一些描绘性的内容,系统性不强,基本上是一些常识性的科普性内容,用途不过是开启一些思路,为自然科学体系的建立,做一些前置性的铺垫而已。

即使仅仅是这些科普性的内容,比这个时代其实已经超前了很多,例如《自然》中就比较详细的介绍了煤、石油等资源该如何利用。

当然,此时丁宽还不会去提什么“地球是圆的”之类,与直观体验相差太多的内容,那是没事找事了。但其中的很多内容,还是会与大汉盛行的鬼神、谶纬神学有些冲突了,不过这种冲突还不会特别大。

《物理》就完全不同了,丁宽撰写的《物理》其实就是前世中学时的物理课程简化版,虽然很多这个时代难以理解、难以实现的内容,被丁宽隐去了,但仅仅是丁宽愿意写出来的内容,就足以推动自然科学建立一个基础的框架。

被隐去的包括,电、热、波等等直观上难以观察到的内容,比较系统讲述的是,时间、空间、速度、力学、机械和光学等部分的原理性内容。

这些原理性内容,如果与那些已经存在的“机巧之学”相结合,就会为工业奠定稳固的知识基础,而在这个基础之上,丁宽隐去的内容,早晚也会被后人发现。

“士农工商”,工匠和商人,都是被儒家边缘化和歧视的群体,因此与工匠的“机巧之学”密切相关的《物理》,很容易被士人所打压。在儒家思想体系之内,对工可以选择性支持,但对商就是非常明显的警惕打压。

丁宽忍耐了这么久,现在敢于把这两本书也刊印出来,就是因为已经找到了合适的群体,会愿意支持这两本书中的东西传承和实践。

第一个团体,自然是武人,战争一直是促进人类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现在这个诸侯争霸时代,武人的地位大幅上升,而武人一旦尝到技术带来的战斗力提升,就会支持这类自然科学的发展。

第二个团体,其实是扬州的江东士人。丁宽一步一步捆绑着这些江东士人走向了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