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争霸三国,开局先偷孙吴的家> 第六十四章 筑稳根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六十四章 筑稳根基(1 / 2)

朝廷的纷乱对于丁宽而言,有些遥远。此时的丁宽正在服丧守孝,闻知朝廷纷繁的信息,看到朝政日益紊乱,也只能心中感叹。

按丁宽的了解,皇帝刘宏还真不是蠢笨如猪,能被宦官长期蒙蔽之人。这个人就是真的自私任性,认定了黄巾之乱背后是党人在作怪,但又不敢再重新禁锢这些党人,就变本加厉宠信宦官,以对抗这些让他痛恨的党人。

至于大肆敛财,就纯粹是真的贪婪作祟,进而不择手段,生性如此,说他穷奢极欲,丧心病狂,也不算冤枉他。在玩乐方面,这位皇帝绝对是那种能玩出花的人物。

徐璆被免官,自然要来扬州丁家吊唁,此时他无官一身轻,在扬州盘桓了两个多月,丁宽看他能泰然处之,并无颓废郁闷之态,也放下心来。

等到徐璆回了徐州,各地来丁家吊唁的士族子弟,也已经纷纷散去了,丁宽的生活表面上平静了下来。

此时丁宽的两个孩子也已经六岁了,丁宽就干脆亲自为两个孩子开蒙,两个孩子半岁之时丁宽就北上中原,一走就是四年,对这两孩子心中难免有些愧疚,亲自开蒙也能加深相互的情感。

按照惯例,守孝期名曰三年,其实是二十七个月(也有二十五个月的说法),等到丁宽孝期过了,就已经到了公元187年,距离皇帝刘宏驾崩,董卓乱政就只有两年的时间了。

这三年的守孝期,丁宽当然不能真的只是静心独居,浪费这不多的几年时间。

丁宽自己不能离开母亲的墓地,但可以安排手下的人去做事情。有了亭侯的爵位,士族的认可,平定黄巾的功绩,丁宽在扬州行事再不需要有太多顾忌。

丁宽北上中原的四年,在扬州的根基之地都交给家族之人在管理,以稳定发展为主,并不敢大张旗鼓的不断扩张。现在丁宽回来了,还带回了这么多人才、兵马,当然要开始继续扩张。

这几个月,丁宽已经在丹阳好几个县购买了大量荒地,丁宽选择的地方,与他人不同,他选择的基本都是靠近山区,又有河流方便向外输送物资之处,附近有大量山越人聚居之处更好。

开发新的农庄,需要大量的人口劳力,丁宽规划的主要人口来源有两个,一个是山越人,另一个就是中原地区因为战乱,有大批流民需要安置。

有陵阳县令张廷的先例在前,丹阳各县的县长县令,对丁宽过来开农庄,简直是求之不得,极力配合。丁宽的农庄以开发荒地为主,与本地原有的豪强势力也冲突不大。

当然,丁宽也不是铜钱,不会让所有的人都喜欢。很多本就与山越人勾连较深,凭借山越人势力横行乡里的豪强,就与丁宽极不对付。

丁宽教化吸引山越人下山,就是在削弱这些人的实力,自然与丁宽难以和平相处。

丁宽现在的势力何其庞大,哪是这些地方小豪强能够抗衡。丁宽要兵有兵,要钱有钱,要人心有人心,又有爵位在身,得到官府的全力支持,这些人用什么和丁宽斗。

扬州是丁宽规划中的根基之地,不在乱世真正来临之前筑稳根基,丁宽凭什么敢北上中原参与争霸?

这时候,丁宽可不会讲什么温良恭俭让,凡是敢于给丁家使小绊子的,全部用雷霆手段进行无情打击,敢于联结少数山越人进行武力对抗的,更是在官府的支持下,进行武力清剿。

半年多的时间,丁宽实际能够控制的人口,又增加了五六万人。都是从中原招募的流民和下山的山越,只有很小一部分成为丁家的徒附,大部分反而是进行了齐民编户。

这种齐民编户方式,虽然会多交一部分算赋,但却可以获得官府的全力支持,同时隐藏丁宽的野心。这部分齐民编户的新增人口,会形成新的乡、亭、里。

丁宽手下,在黄巾之战中因伤退役的老兵,就被安排成为这些乡、亭、里的基层吏员,以保证丁宽对这些人口的影响力、控制力。同时也能给这些退役的同袍,安身立命,供养家人的长期营生。

除了少数一些确实伤残严重,只能卧床的,又丁宽出钱供养之外,大部分的伤残老兵又重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自然是心满意足,充满干劲。

丹阳本来就地广人稀,在丁宽大举收纳人口之前,丹阳郡的户籍人口只有六十多万。丁宽估计,自己如果火力全开,五年之内,让丹阳户籍人口翻一倍,可以说毫无压力。

但这样一来,就过于突出了,容易引起有心人的注意,因此丁宽在丹阳郡布局差不多之后,布局的重点开始转向相邻的会稽郡和豫章郡。

这两郡比丹阳郡还要靠南,境内几乎都是山脉,更加的地广人稀,山越人也更多,更粗野,更蛮荒。

丁宽之前在这两郡已经有过一些布局,开过几个农庄,但前期各方面实力不够,在这两郡并没有大规模布局。此时时机已经成熟,丁宽依然是先结好当地官府,取得官府支持认可之后,就开始把丹阳的模式向这两郡复制。

新开基业,离不开血与火、刀与剑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