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离开京城的第八天,大军终于来到了山海关外,再次看到这一座雄伟的关隘,朱由检心中颇为感慨,距离上一次来到这里已经过去十个多月了。
十个月过去了,现在的辽东恐怕有一些变化了,虽然奏折中也有,但终究是“纸上得来终觉浅。”
在山海关总兵王廷臣带着一众山海关驻军的迎接下,朱由检等人进入关隘,刚进入关城不久,朱由检就敏锐的感觉到这里和十个月前的情况不一样了,那种紧张感减少了许多,更多的是一种自信与从容。
这座关城中甚至出现了不少做生意的商户,这在之前可是没有的,当初仅仅是城外才被允许做生意。
对于这种变化朱由检还是满意的,这不正是自己希望见到的吗?也是自己所努力的吗?
众人来到王廷臣为他们准备的宴席,这次准备的饭食倒也不是说多好,但是对于这些赶路了八天的人,已经很不错了,他们这些人中大多数平日里可都是习惯锦衣玉食的。
对于军中的食物或许刚开始感觉新奇,可是八天过去,嘴里寡淡至极,至少他们这八天就从来没有沾过荤腥。
因此这个时候众人都对这么一场及时的宴席很满意,至少这里味道好,有酒有肉。
酒足饭饱后,众人也没有再耽搁,直接就去休息了,即便是有着更加平稳的四轮马车,可是连续八天的赶路还是让众人颇为劳累,尤其是两位老大人。
一夜无话。
第二天,朱由检住所的书房中,朱由检、周应秋、刘宗周、王廷臣四人皆在。
“王将军,朕有一些疑惑,朕从京城来到这山海关的路上,发现在这刚刚修通的水泥官道上,有着大量的商队,而在这山海关这半天时间,朕也看到的确有大量的商队在经过山海关去向辽东。
朕怎么觉得这些人的规模有些太大了,如此庞大的商品运到辽东,他们究竟卖给了谁?
现在的辽东才多少人?能用的了这么多的东西吗?”
恭敬听完这话的王廷臣神色一震,这…,他起身向朱由检行礼后,说道:“皇上,此事臣有些了解,最近半年时间,的确有着大量的商队来到辽东,尤其是在这条水泥大道修缮完毕后,商队更是增加了许多,至于这些人究竟是做什么生意的,臣还真不太了解。”
“罢了,朕去锦州后,问问袁总督,想必他还是清楚的。”
王廷臣连忙请罪。
“不提此事了,最近这辽东可有什么大事发生?”
“皇上,并无什么大事,建奴这半年多以来一直都在舔着自己的伤口,同时现在那阿敏攻占朝鲜平壤后,和建奴奴酋之间的冲突也愈演愈烈,建奴几乎可以说是一分为二了。
……
还有那座盘锦城经过近一年的修缮,在一个月前城墙已经完全修缮完毕,恐怕再过两个月,一座坚城就将屹立在辽东大地之上,成为我大明的又一座抵御建奴判贼的前线。”
……
交谈时间长达本日,用过午饭之后,在朱由检的要求下,大军再次出发离开山海关目标锦州。
山海关外的水泥官道还没有修成,正在加速修建。
半日后,众人不得不离开了水泥官道,回到土路上,速度也不得不降低了下来。
第二日上午朱由检再次看到了修缮道路的大量百姓,朱由检认真观察了一番这些百姓,直到确认这些百姓的确是面色红润,并没有那种面黄肌瘦的瘦弱样子,朱由检这才放下了心中的担忧。
其实朱由检并不用如此担忧,现在至少大明的红薯和土豆这些新粮食数量是不缺的,价格也不贵,让给修路的百姓吃饱问题根本不大,那些负责修路的官员还不至于克扣这些银子。
在前往锦州城的路上,朱由检观察着周围的环境,他的脸上一直都挂着笑容,没错,他真的很高兴!
自从出了山海关,朱由检就看到了在这水泥路两侧有着数量不少的村落,还有这大量开垦出来的土地,土地上也种植这新的作物—玉米,道路两侧都是一人多高的玉米,这样的场景是多么的令人愉快啊!
朱由检仿佛已经听到了不久后这里的百姓收获的欢声笑语,他自然而然就高兴起来了。
在他上一次来到这里时,山海关外到宁远之间那里有这些村落,那个时候根本就是百里无人烟,一片荒芜,实在是太过凄惨。
现在看这样的情况,似乎是好了不少,看来现在不管是这些百姓还是袁可立等大明辽东官员都相信至少这辽西走廊极为安全了。
至于这些玉米,这正是今年工部尚书徐光启最重要的任务,虽然大明已经有了红薯、土豆这样的高产作物,但是玉米朱由检还是不愿意放过。
玉米绝对也算是高产作物,而且这玉米保存时间极长,可以作为主食,对于土地的要求也并不高,将它推广开来对大明还是有着众多的好处。
于是现在的辽东也种植开了粮食。
这一切都预示着这里的情况正在快速变好,仅仅不到一月的时间现在就取得了这样的成就,颇为不错了。
然而朱由检敏锐的发现出了山海关,商队的数量直接减少了三成,这不对劲,很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