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奋斗在苏俄> 381 定论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381 定论(1 / 2)

莫洛托夫同志提出了一个很关键的问题:如果莫斯科对波兰流亡政府正在策划的阴谋不采取反制措施,不给予他们一个惩罚的话,那么,类似华沙起义这样的事情,随着苏联红军向柏林的推进,将会越来越多的涌现出来。

对于同盟国一方来说,对德国本土的进攻,不仅仅是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收复失地以及攻城克土的过程,也是收获荣誉的过程,试想,谁不想要一个解放者的称号呢?

现在,波兰流亡政府在耍的小伎俩,等于是要破坏这个潜规则,他们只想要借助苏联红军的力量来收复华沙,却不想给红军留下任何东西,这无论如何也是莫斯科无法接受的。

“我想,考虑到这一种不确定的因素,我们更应该接受朱可夫同志的建议了,”日丹诺夫同志接口说道,他似乎并不因为这个消息而愤怒,那张大脸上始终带着浅浅的微笑。

“是的,我们应该接受朱可夫同志的建议,”斯大林同志点点头,说道,“但,即便是那样,也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波兰人制造的麻烦,至少,我们将会在舆论上受到谴责。”

“我的意见是,我们应该尽可能的阻止波兰人,”莫洛托夫同志皱眉说道,“或许,您可以给罗斯福总统打个电话,当然,写封信也是可以的。”

“我赞同,”日丹诺夫同志点头认可道,“我们必须严肃的表明立场,仅仅要告诉美国人这一点,同样也必须告诉英国人这一点,我们认为在华沙策动起义的条件不成熟。”

斯大林同志没有说话,他只是点了点头,随即便站起身,朝着自己的办公桌走去。

看着斯大林同志坐回到办公桌后的椅子上,拿起钢笔开始书写什么,维克托便知道他是决定采用通信的方式来与英美两国领导人进行沟通了。他知道斯大林同志有办法可以同远在美国的罗斯福直接通电话,不过,这个电话打起来并不是那么容易,因此,除非是在紧急状态下,直接电话联系是不会进行的。

现在,既然斯大林同志打算以写信的方式来交流这件事,那就说明他没有将这一事件,看的有多么重要。

“朱可夫同志的作战方案已经确定了吗?”看着斯大林同志在那里奋笔疾书,维克托想起刚才日丹诺夫同志所透露出来的一个信息,禁不住好奇的问道。

随着白俄罗斯、西乌克兰以及波罗的海沿岸地区的收复,苏联红军下一阶段的作战任务,显然已经到了需要重新确定的时候了。

在此之前,联盟的全部作战任务只有一个主旨,那就是从德国法西斯的手底下收复失地,解放被占领土,现在,这个主旨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下一步的作战,就意味着需要离开苏联国境,进入别国领土了,所以,下一步的攻势如何进行,怎么向德国本土发动进攻,这些问题都需要重新考虑和确定了。

此前,维克托看过华西列夫斯基所提交的一个方案,按照这个方案,苏军将会在白俄罗斯方向继续向西发动攻势,并以这一路的进攻为主,其目的在与尽快攻入德国本土,并摧毁柏林。

但这个方案的提出,是存在很大争议的,像朱可夫同志,就不认同这个方案,因为按照他的说法,这种进攻战略执行起来的话,苏军将面临更大的阻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此前苏军的攻势就是在白俄罗斯方向展开的,在这个方向上,德军遭遇了惨败,通往柏林的门户都被洞穿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阻止苏军沿明斯克、华沙方向直接推向柏林,德军必然会将南北两线的德军部队抽调过来,安排在苏军前进的道路上。

毫无疑问,朱可夫同志提出的这个看法是很现实的,但问题是,他只是提出了反对意见,至于说什么样的方案更合适,朱可夫同志却没有提出来。而根据日丹诺夫同志刚才的说法,他这份迟到的作战方案显然已经拿出来了。

莫洛托夫同志扭头看了他一眼,稍一沉吟之后,最终还是说道:“朱可夫同志建议将下一阶段的进攻方向,从中央方面转向南线,由罗马尼亚方向实施主要进攻。”

维克托会意的点点头,尽管他对军事战略这方面的东西不是很懂,但却也知道朱可夫同志的这个方案是更加可行的,至于说原因,他这个外行也能想出两条来:第一,就是德军为了堵住苏军在中央方向上的突进,已经南线的部分作战部队北调,从而又一次造成了其南线兵力的削弱。第二,罗马尼亚这个国家比较特殊,他为德军提供了作战所需的大量石油资源,将这个国家拿下,一方面可以削弱德军仆从国军队的力量,另一方面也可以导致其油料供应的不足,因此,可以说夺取罗马尼亚是具有军事战略意义的。

但与此同时,维克托也明白斯大林同志刚才那番话是什么意思。

的确,即便是没有这一场华沙起义,苏军的下一步作战方向也不是华沙方向,而多半应该是南线的罗马尼亚,在中央方向上,苏联红军的推进最多就是抵达维斯瓦河一线,并在该地域转入防御,继而将主要兵力投入到南线战场上去。

而这也就意味着,波兰流亡政府一开始打的算盘就是错误的,他们算错了苏军进攻华沙的时间表。

但恶心人之处在于,苏联国防人民委员部制订的下一阶段作战计划,不可能向外界公开,即便是向外公开了,别人也有一个信不信的问题。换句话说,哪怕苏军原本就是在执行既定的作战任务,但只要最终坐视了华沙起义的失败,都免不了被人抨击为见死不救,这就是所谓舆论上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