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曰:朕自即位以来,用仁义以治天下,公赏罚以定干戈,求贤未尝少怠,爱民如恐不及,遐迩赤子,咸知朕心。
“切念武昌郡公、荆湖宣抚使韩甫岳克复中原,劳苦功高,实乃我朝之柱石,乃朕所倚重。
“朕今特差殿前太尉陈远善捧诏书亲至军中慰劳,昭义军拒不受命一事,既往不咎,尽皆赦免。赐金银财帛等物,以慰将士之劳。
“愿卿莫负朕心,切记忠君报国之念,卿其勉之。
“年月日,帝赐书韩甫岳。”
太尉陈远善念罢诏书,对赵海平说道:“韩将军,接旨吧?”
赵海平淡然地站在原地,伸手接过圣旨:“臣接旨。”
陈远善一时有些气结。
因为此时韩甫岳将军的行为,见到圣旨不跪不拜,实际上已经是大不敬。但考虑到韩将军更加大不敬的事情都已经做过了,此时这点细枝末节,确实也没办法再深究了。
不过此行的任务,还是要尝试一下的。
陈远善稍微犹豫了一下之后说道:“韩将军,官家对你甚是想念,此次本官前来,也是受了官家之托,想请你等北方事了,便找个时间回去枢密院述职。
“官家也会奖励有功之臣,为将军你接风洗尘。”
赵海平不由得想笑,这齐高宗和秦会之可是真有意思,都到这个时候了,竟然还指望着我会回去?
回去干什么?等着被你们抓起来冤杀吗?这次可是不愁找借口了。
不过赵海平也知道,陈远善只是个传话的,所以淡然一笑:“陈太尉放心,官家的心意本将已经明了,只是北地的事务繁杂,无法抽身。
“等北地的事情安顿得差不多了,本将自然会赶赴京师,当面请罪。”
陈远善将信将疑地看着赵海平,很显然,他不太相信,可似乎心中又存着一些侥幸心理,觉得韩甫岳将军或许还是忠君的。
话已经说到这了,陈太尉也没什么别的好说:“既然如此,那本官便先行告退了。”
陈远善说完,退出了军营。
赵海平也没跟他客套,随手安排了手下的一个副将照拂一下,也就懒得理会了。
此时齐朝的官职,在齐惠宗时期,太尉的实际地位就已经一落千丈。而在齐高宗时期,太尉已经算不上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官职。
三公多如狗,太尉满地走,这虽有夸张的成分,但也能表现出这些官职在齐朝的贬值严重。
而这位太尉陈远善,也是在朝中被排挤严重的,得看秦会之的脸色行事,这次来跑一趟,也只是齐高宗和秦会之强行安排给他的苦差事。
所以赵海平既没必要重视,也没必要敌视,诏书接下了也就算了。
回到中军大帐,赵海平又将诏书展开,从头到尾读了一遍。
不得不说,齐高宗在书法上的造诣,确实不错。
写的是行楷,一手字如同行云流水一般,自然且随意,但意境极为高妙,章法舒朗,看不出任何的毛病。字体匀称、墨色统一,飞笔与提笔之间尽显笔法上的圆润。
总之,后世齐高宗的真迹常常能拍出天价,足以说明他在书法方面的造诣确实有独到之处。
只可惜,再怎么能写一手好字,也不意味着能做个好皇帝。
齐惠宗的书法也是一绝,甚至自己还能开创一种新的字体,但那又如何呢?闹出了靖平之变,搞得齐朝百姓民不聊生,让整个北地此时还在金人的兵锋之下哀鸣。
而齐高宗呢?
他的书法能拍出天价,恐怕除了一小部分是因为他的书法确实好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是蹭上了韩甫岳将军的人气。
邓元敬将军的虚影就站在赵海平的身旁,自然也见证了整个过程。
当然,在大战的过程中,赵海平也没少问邓元敬将军的指导意见。第二次朱仙镇大捷,实际上应该说是赵海平与邓元敬将军一起打赢的。
“没想到,朝廷竟然真的默许了你的行为。”邓元敬将军看到诏书的内容,也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这封诏书已经是服软了,不仅赦免了之前抗命的罪责,还有示好之意。
当然,齐高宗实际上根本没有赏赐太多的金银财帛,只是稍微意思了一下,他毕竟不想再去“资敌”。
但赵海平此时需要的,本来也不是这些钱粮。
诏书中所隐藏的意思已经十分明确:韩甫岳将军你很牛逼,现在民意汹汹,朕动不了你。但你也别太过分,名义上你还是我齐朝的臣子,给朕个面子不要真的起兵谋反打过来。只要你安分待着,那朕就默许了你此时的状态,你要打金人就自己去打吧。
赵海平笑了笑:“凡是废物都有个特点,就是外强而中干。
“齐高宗和秦会之这两个人,之所以能将韩甫岳将军和诸多将领随意拿捏,就是因为这些人不得不遵守规则。而他们本就是规则的制定者,怎么不能拿捏?
“但是对金人,他们却百依百顺。
“金使敢在大殿上痛骂皇帝和百官,齐高宗唯唯诺诺不敢应声,而抗金名将本来在客栈中休息,却被宫中之人要求给金国使者腾房间,等他换到了自己被安置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