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游戏竞技>我在明朝赚大钱> 第239章 全产业链通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39章 全产业链通吃(1 / 2)

和当初秋水伊人胭脂铺开业之时的盛大场面相比,二奶奶的织造作坊开业之时,则显得冷清了许多。

仅仅只有七张织机,雇佣了几个女工,放了几挂鞭炮就算是正式开业了。

江南各地的织造业极其发达,尤其是从元朝中后期开始,棉纺技术从沿海的松江府一带逐渐扩散,以棉花为主要加工原料的棉纺行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隐隐已经和以桑蚕为主的丝织行业有了并驾齐驱的架势。

尤其是在浙东一带,几乎家家户户都有织机,甚至出现了很多专业的棉纺女工。

虽然以京城为核心的江南各地依旧是以桑蚕丝绸为主,但棉纺行业已经开始崭露头角。

但历史吊诡之处就在于,虽然江南各地和沿海一带的棉纺行业已经开始站稳了脚跟,但绝大多数棉纺织品并没有受到本地人的欢迎。

富人喜欢更加华丽的丝绸、缎子之类的丝织品,这些物品甚至可以当做硬通货来使用。穷苦一点的人家则习惯于使用麻制品……主要是麻布。

作为最重要的纺织品,麻布的使用和普及已经传承了几千年,强大的历史惯性不是那么容易就能改变的。

虽然江南各地生产出来的棉布制品很多,但却大多是“出口产品”,至少有一半以上是销售到了北方,而北边草原上的蒙古人,则是最重要的客户之一。

这就导致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朝廷正在筹措钱粮厉兵秣马,准备北伐和蒙古人开战,江南和沿海各地的棉布却大量进入草原,成为游牧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活必需品之一。

说到底,不过是利益使然。

蒙古人需要价格低廉的棉布,而南方的作坊主和商人则需要开拓市场赚取利润,不过是各取所需罢了。

不论是草原上的普通牧民,还是江南的商人,都不在乎彼此之间的敌对关系,这就显得很有意思了。

和精明强干眼界开阔的三奶奶相比,二奶奶则显得普通了很多,无论是心智还是视野,都仅仅只是中人之资。

二奶奶很清楚的知道这个小小的棉纺作坊还有作坊里的这几张织机,就是她以后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总是精打细算,尽可能的压低成本。

为了节省成本,二奶奶总是事必躬亲,每天都累的半死。

当二奶奶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陈长生偶尔问起经营状况的时候,二奶奶就万分的沮丧:“真是对不住老爷的信任,奴……奴弄的那个小作坊,不仅没有赚到银钱,反而是亏了一些……”

亏了?

怎么可能会亏呢?

棉纺织品的价格几乎就是完全透明的,如此辛苦的经营,就算赚不了大钱,总能赚一点血汗钱吧,陈长生实在想不出来象二奶奶这么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经营者,竟然会弄出亏损的状况。

大奶奶经营的当铺,三奶奶的秋水伊人胭脂铺,全都弄的风生水起,好不容易让陈长生给二奶奶弄了点“私人产业”,原本是希望她赚些“私房钱”,想不到却是亏了。

“棉线涨价,棉布的价格却不上涨。素布根本就卖不出去,还得花银子去印染,成本越来越高,结果就……”就好像是个做错了事情的孩子一样,二奶奶几乎都要哭了:“结果就亏了……”

“亏点就亏点呗,不必如此沮丧。”陈长生根本就不在乎这点小钱,哈哈大笑着说道:“只要能弄明白亏在哪里,就只当是交学费了,以后总会赚回来的。”

“亏就亏在印染,印染的费用实在太高了。”

二奶奶说的这句话并不准确,因为印染的费用几乎就是固定的,并不算很高,真正要命的“残损率”高的吓人。

因为当时使用的染料几乎全都是以土碱为基础,而棉布本身的属性注定会容易就会出现“掉色”的情况,为了避免“掉色”就只能加大印染原料的使用量,结果却造成了“烧布”的情形,出现了很多的残次品……

“印染质量出了问题,难道染坊不应该赔偿吗?”

在陈长生的理解当中,染坊把二奶奶的素布弄出了质量问题,那些个印染作坊就应该赔偿,但事实却不是那么回事。

因为印染棉布的技术还不是很成熟,经常出现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所以印染行业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则“不赔偿质量损失。”

“要是这么说的话,那染坊岂不是包赚不亏?”

“是啊,染坊是永远都不会亏的。”

“那还犹豫啥哦,咱们直接开个染坊岂不是更好?织造、印染一条龙,上下游通吃,全产业链发展……”

“染坊可比不得织坊,不是说弄几张织机再雇佣几个女工就可以的,不仅需要下本大的本钱,还得有技艺超群的匠师傅才能调配染料,那是很精细的技艺……”

只要是银子能解决的问题,那就不是问题。

“你好好的看看印染的事情,回头我帮你弄个染坊也就是了……”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