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下,陛下即位之初,加封李景隆为太子太师,无非是酬功而已!而彼时李景隆已经贵为曹国公,已经封无可封,陛下加封他为太子太师,恐怕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胡师爷思索了一下,开口说道。
朱橚听了之后,点了点头,“的确如此,大明没有异姓封王的先例,国公之上,便是郡王,若李景隆获封郡王,恐怕天下宗室会群起而攻之。”
“的确如此,李景隆开金水门有功,若无封赏,恐怕难以服众。想必当时,陛下也是无奈,只能以一个虚职的太子太师,来堵住天下悠悠之口!”胡师爷继续说道,“这次加封淇国公为太子太师,我想应该是一个信号!”
“信号?”朱橚听了胡师爷的话,皱了一下眉头,有些不解的问道,“什么信号?”
“殿下,通常来说,帝位传承,老皇帝会挑选一些能堪大用的官员,或是贬谪,或是压制不用。新君继位之后,可以按照名单,将这些人或升或迁,施恩给官员,以期获得官员的效忠!”胡师爷手捋胡须,说道。
朱橚听了之后,点点头。
其实胡师爷还有半段话没说,新帝继位,通常是又拉又打,也就是所谓的恩威并济:拉一部分自己信任的人,示恩给他们,让他们对自己忠心;打一部分前朝旧臣,或罢或贬或杀。只有这样,新帝才能稳定朝纲,实现权力的统治。
“但陛下乃是通过靖难得了天下,上位之路异于其他皇帝!”胡师爷继续手捋胡须,说道,“伪帝建文一朝留下的大量官员,陛下必须全盘接手,否则朝廷无法正常运行。只有这样,陛下才能保住靖难胜利的果实……”
朱棣打着靖难的名义,进入南京城后,登基做了皇帝,大部分人都是摄于朱棣大军压力,才迫不得已下跪承认他是皇帝。
如果他拒绝接盘建文朝留下的官员,那么大明庞大的官僚体系,就会瞬间停止运作,若是风调雨顺,百姓能过得下去,那可能还好说。万一有地方闹个灾,搞不好就是一场席卷大明的起义!
朱棣想镇压?门都没有……
没人收税,没人征调役夫,大军出征,吃什么?喝什么?没吃的、没喝的,搞不好军队第一个起来造反!
“陛下为了稳定朝局,除了伪帝建文的铁杆心腹,大部分官员都被留用!”胡师爷继续侃侃而谈,说道,“而陛下在登基之初,很及时地撤换了六部尚书和左都御史,选拔了一批自己的心腹,主政六部和都察院!”
“的确如此,陛下登基当日,就撤换了吏部、礼部、兵部等三部尚书,当时我还在场!”朱橚听了之后,应和道。
“从洪武三十五年六月陛下登基到今日,已近两年,想必六部和都察院,已经完全在陛下的掌控之中;同时,陛下派出数百名中官,来监察各地卫所和军政。”胡师爷说道这里,看了看朱橚,压低了声音,说道,“想必现在,整个大明,到处有了陛下的耳目,各地的军政官员会如芒在背吧?”
朱橚瞬间明白了胡师爷的意思,永乐皇帝现在已经全面掌控住了大明,所有官员,即使对朱棣的继位有意见,也只能咽到肚子里。
“所以,皇帝准备清理以前的旧账了?”朱橚也想明白了胡师爷口中的信号,是什么意思了。
“应当如此!”胡师爷说道。
“那依师爷之见,这次,陛下会不会动李景隆呢?”朱橚想了想,问道。
“暂时来说,这很难!”胡师爷低头思索了半晌,开口说道,“殿下,现在是确立储君的关键时刻,陛下为了稳定朝局,必然不会做一些大动作,这是其一;其二呢,如果陛下出手制裁李景隆,会不会让其他人有兔死狐悲之感?毕竟李景隆开了金水门,功莫大焉!还有其三……”
说道这里,胡师爷听了下来,似乎有些犹豫不决。
朱橚一看这情景,便说道,“师爷有话,但讲无妨!”
“殿下可还记得,前几日李家抵押了曹国公府的府邸,说要造一种能让庄稼增产的氨水……”胡师爷问道。
“记得!这事有什么问题吗?”朱橚有些不明白,胡师爷想表达什么。
“殿下,您觉得陛下会不会看重这个?”胡师爷反问道。
朱橚先是一愣,皇帝会看重氨水吗?旋即一想,明白了胡师爷的意思,如果这种所谓的氨水能让庄稼增产,皇帝把氨水一推广,百姓能够丰收丰产,那么皇帝的威望,将远超秦皇汉武、唐宗宋祖。
“胡师爷,你认为李家能造出这种东西吗?”朱橚本来还想着能借此机会扳倒李景隆,被胡师爷这么一说,有些不确定了。
“殿下,这我就真不知道了!”胡师爷一脸为难地说道。
现在除了李云睿,没有任何人知道氨水是什么?氨水能做什么?氨水是怎么制造出来的?
朱橚问胡师爷这个问题,就相当于问道于盲。
“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朱橚有些不甘心地问道。
“殿下,我们能做的唯有静观其变!”胡师爷淡淡的笑了一下,说道,“其实,李家如果真能造出让粮食增产的肥料,对殿下来讲,也不是一件坏事。”
“嗯?胡师爷这是什么意思?”朱橚看了看胡师爷,有些纳闷。
“殿下想一下,如果您手里握有这样的利器,天下百姓会怎样看您?”胡师爷眼睛盯着朱橚,慢慢说道。
利器?
朱橚听到这两个字,脑中犹如闪电划过,悟了!
如果那氨水,真能让天下土地增产,的确是一把利器!
但凡是百姓,谁不想让自己的土地,多收那么三五斗?如果有人能帮助他们实现这个愿望,试问一下,天下百姓会不会对这个人感恩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