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王造反后, 最先受到豫王大军偷袭的,是与河南西北界接壤的大名府。
大名府一边抵御敌兵,一边即刻将战报八百里加急送往京城。
战报在午后抵达京城。
宫里紧急召开朝会, 宣文武百官上朝议事。
大殿之上,十三岁的少帝端坐于龙椅上,戚太后暂且垂帘听政,林贵太妃不明就里地站在她旁边, 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陈廷鉴先把豫王造反的檄文念了一遍。
首辅大人沉肃的声音尚未落下,大臣们就见薄纱似的帘后人影一晃, 发出“扑通”闷响。
很快,戚太后解释道:“林贵太妃惊闻此讯, 晕倒了, 应无大碍,诸位大臣请继续议事吧。”
大臣们能商议什么, 一个个的都在唾骂豫王狼子野心, 当日先帝在朝堂上吐血, 临终遗言众臣听得清清楚楚, 先帝若真想更换储君,遗言能不交待?当时先帝托孤之后尚有余力交待驸马好好照顾女儿, 足见神智清明,一点可都不糊涂。
再有豫王往戚太后与陈廷鉴身上泼的脏水,那就更荒谬了,以前哪次陈廷鉴见戚太后,先帝或太子肯定会在一个,更有大量宫人作陪。
总而言之, 文武百官公认豫王的檄文全是污蔑构陷, 纯粹是为他造反瞎编的名头!
给豫王定下“造反”的罪名, 接下来就是商议如何平定叛乱。
豫王号称手下有二十万大军,其实只有十万左右是朝廷卫所的正规军,其他十万都是藩王私兵或是倒戈的官府守城兵,好比将各地的散沙临时倒在一块儿,不足为虑。
所以,陈廷鉴建议不动北边的边疆守军,只从山西、陕西、湖广、南直隶、山东调兵,各出三万兵马从河南周边朝京师方向包抄,断了豫王大军窜逃他地的后路。京城这边再从二十六卫里派遣十个卫所五万余将士,与保定府、真定府、大名府的守军联合成一支十六万大军,作为平叛的主力。
戚太后拨了拨手腕上的檀木佛珠。
轻微的声响传到少帝耳中,少帝便道:“阁老此谏甚为稳妥,准奏。”
百官也齐声拥护。
随即,京城二十六卫的指挥使都出列,站在大殿中央,主动请缨。
靖安侯虽然是豫王的姻亲,此时也义愤填膺地站了出来,请求带兵。
陈廷鉴的视线扫过这些或年轻或正值壮年的武官们,对少帝道:“皇上,二十六卫皆是精锐,均可参战,不如就按照去年演武比试的排名,除去锦衣卫,命排名前五与排名后五的十卫参战,如何?”
少帝准奏。
至于领兵的统帅,靖安侯虽然有战功,却要避嫌不能用,陈廷鉴举荐的是恰好回京探望生病老母的边关大将凌汝成。
凌汝成的威名并不逊色靖安侯,且后者性情暴躁,不如前者的沉稳如山更能让大臣们放心。
短短半个时辰不到,朝廷已经定好了平叛之策,并且人人神色轻松,都没有太将豫王大军放在眼中,毕竟豫王可不是当年“靖难起事”的成祖爷,方方面面都差远了!
长公主府,华阳刚歇完晌。
守孝归守孝,她长公主的生活依然养尊处优,整个栖凤殿的几间上房都摆了冰鼎,丝丝缕缕的凉气充斥其间,与烈日炎炎的院子里判若两季。
身穿白色素服,华阳坐在梳妆台前,由朝云为她梳了一个清爽简单的发髻,雪白的一段脖颈都露了出来。
就在此时,朝月进来禀报,说驸马打发富贵回来了,有事求见公主。
华阳并不太喜欢“长公主”的称呼,在外面必须守规矩,在自己的地盘,她让身边伺候的人继续唤她公主。
原因无他,“长公主”听起来就要严肃端重一些,公主则可以再耍耍小性子,要更自由散漫。
才睡醒不久依然有些提不起精神的华阳,听到富贵回来了,心里忽地一乱。
她想起了父皇驾崩时的丧钟。
这辈子父皇比上辈子多活了九日,所以,当六月底豫王没有造反时,华阳也没有彻底放心,而今日是七月初九……
华阳直接去了前殿。
富贵神色凝重地道:“公主,豫王造反了,驸马要奉命出征,此时正与诸位大人在宫中议事,叫我知会您一声,说晚上不必等他。”
华阳也没想等,光“豫王造反”这四个字,就把她的瞌睡虫都震飞了,叫吴润马上备车,她要进宫!
上了马车,华阳的心还在扑通扑通地乱跳,一下比一下快!
她先是无法理解,母后与公爹联手布局,怎么还让豫王反了?
焦躁过后,华阳自己想明白了,豫王必然早就有了造反的力量,就算公爹母后准备先瓦解豫王的亲信,豫王一党也可以有所察觉,朝廷来文的他们想办法阳奉阴违,公爹母后又能奈何?直接动兵的话,则有仗着父皇驾崩针对豫王之嫌,失了道义。
罢了,那些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陈敬宗的命!
皇城附近的石板路再平整,因为马车跑得太快,还是时不时地颠簸一下。
华阳一手扶着车板,脑海里快速思索着。
陈敬宗是血性男儿,就算朝廷没想安排他出征,他自己也要毛遂自荐的,更何况现在军令已下,他突然请辞,岂不是告诉别人他陈四郎是个贪生怕死的孬种?
陈敬宗是非去不可了,华阳这个长公主也不能哭哭啼啼地阻拦,否则她也要被臣民、青史嘲笑。
出征就出征,只要华阳再把陈家老太太搬出来,提醒陈敬宗小心那场战役,他应该能平安无恙。
问题是,距离那场战役还有三个月,陈家老太太现在就“托梦”,也太有本事、太难以让人信服!
马车停在宫门外,华阳沿着熟悉的宫道一步步往里走,当她来到乾清宫,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