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小苒有十五亩地,单凭他们一家人短时间内确实干不完,何况她身上带伤,秋娘未曾干过农活,洛星辰和牛蛋还是俩半大孩子。
幸好,和洛小苒签订了契约的雇农们,在忙活完自家的农活,便纷纷赶来。
紧接着,要来洛家干五年活抵罪的李杏花,也提着镰刀来了。
众人见她来,都觉得奇怪。
有人猜测她或许也成了洛小苒的雇农,对于这个流言,洛小苒、李杏花和知道内情的杜空青选择听之任之,不解释。
一时间,麦子入仓,玉米点上。
老话说得好,“家中有粮,心中不慌。”
洛小苒家因为支援服徭役人群口粮而空了的地窖,霎时被一袋袋麦子填充了进去,带给洛小苒极大的安全感。
这年的五月初,洛小苒终于腾出手来,将她的私塾和医馆同时开张。
艳丽的红绸挂在牌匾上,长长的绸缎从牌匾两端垂下,一块“朝阳私塾”,一块“益康医馆”。
朝阳私塾在洛宅的南面,益康医馆则建在洛宅的北面,旁边就是洛小苒圈的五亩药田。
噼里啪啦的爆竹在私塾和医馆门前声声作响,夹在中间的洛宅也被这股热闹纳入其中。
村里很多小孩子,男的、女的,上私塾的、不上私塾的,脸蛋干净的、脸蛋抹灰的,都在这热闹的爆竹声中绽放了最灿烂的笑脸。
此时伤势恢复了大半的洛小苒站在洛宅门口,她的目光扫过很多人,牛蛋、秋娘、空青、辰儿、祥叔、吉婶、如意……
阴霾过去了,血腥味消散了,除夕夜没来得及准备的爆竹,终于在今天得以燃放。
原本为了揪出在黑夜中破坏木桥的那人,洛小苒特意把搭建完成、但还剩部分家具没有安置的私塾开放,让河西村的村民们进行参观。
那时,洛小苒和杜空青不仅揪出了破坏木桥的李杏花,还使得大半在县城读书的孩子都想转到这里读书。
毕竟,这个年龄的孩子是抵抗不了木制秋千、滑滑梯和跷跷板板的诱惑的吧?
说起这三样,秋千——刘一水倒是打过,至于滑滑梯和跷跷板,他是闻所未闻。
等弄懂了洛小苒画的图纸,刘一水沾染木屑的头颅猛地一抬,双眼放光:
“这东西做出来,可够村里那群皮猴子耍了!”
秋千的座椅、跷跷板的跷板和滑滑梯的滑道都被反复打磨过,然后抹油上蜡,力求不出现一个木刺。
等河西村的众人服完徭役回来,村中还剩下原本打算让孩子继续在县城进学的一些村民,也决定把孩子留在洛小苒的私塾读书了。
一场徭役,洛小苒智斗安县令获得烧制石灰的机会,又贴补粮食,又改进采石方式,潜移默化地带领着河西、河东两个村子完成了这次不可能完成的徭役。
他们彻底折服于洛小苒的本事,洛小苒有能耐,洛小苒的私塾一定也不会差!更何况她私塾的束修还低!
因此,抚远县城的高夫子惊奇的发现,他大部分的学生——来自河西村的孩子们,今年都没有继续来他这里进学。
……
私塾和医馆开张有一段时间了,但里面的景象呈现两极分化,一个热热闹闹,一个冷冷清清。
热热闹闹的自然是朝阳私塾,三十好几个孩童同时跟着赵堂明赵夫子朗读“三百千”,声音连在隔壁洛宅地窖里都能隐约听见。
尤其是休息的时候,孩子们争相玩耍院子里的秋千、跷跷板和滑滑梯,那时候的嘈杂会达到鼎盛。
因着来朝阳私塾的学生,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识文断字,这就使得读了三十多年书的赵堂明,完全能够胜任私塾夫子这一职位。
和一般夫子所秉持的“严师出高徒”的准则不同,赵堂明乐呵呵的脾气也延续到了平日的讲课之中,很少用戒尺惩罚学生。
相比红光满面、仿佛找到毕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事业的赵堂明,在益康医馆坐堂的杜空青,则十分郁闷。
自从医馆开业,她未曾诊治过一位病人。
杜空青虽然之前就有心理准备,但真的落到这个境地,还是不由自主会感到沮丧。
“砰砰砰——”
敲门声起。
洛小苒双手抱胸斜倚在医馆大门上,秋娘站在她旁边。
益康医馆的布局和抚远县的回春堂相似,大门正对柜台,柜台后面是中药柜,里面的角落放了两张床,中间用布帘隔开。
“杜大夫,”洛小苒举起自己长出粉嫩新肉的手掌,“我的手已经好的差不多了,但脚腕还有些阵痛,特意来找你给瞧瞧。”
坐在柜台后的杜空青眼睛瞬间绽放出明亮的光芒,她放下手中正在翻页的医书,迅速从柜台出来,然后和秋娘一起把洛小苒扶到一张床上坐下。
洛小苒脱了鞋,把双腿平放在床上,让杜空青帮她检查脚腕。
洛小苒脚腕上原本的青紫肿胀已经消失了,大约恢复成了以前的模样,但一走路还是隐隐作痛。
杜空青从针灸包中取出一枚银针,熟练地在她脚腕周围施针。
洛小苒被推下山崖死里逃生的那晚,杜空青就是如此行针给她活血通络、通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