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静心避开值守的护卫,顺利地翻出了行宫。
等他回到楚知行身边时,天已微亮。
树根喘了口气,递上卷宗,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神情:“大人,任务完成了。”
楚知行接过文献,脸上挂着满意的微笑,他拍了拍树根肩膀,以示鼓励,“做得好,树根,你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在另一边,萧淑婉在行宫的灯下继续着她繁忙的公务,时不时地陷入沉思。
明亮的烛火映照出她微微掩饰不住的疲惫,她心中仍惦念着楚知行对她的信任。
对庭院里微弱动静的敏锐察觉,她选择了不予深究,也许是因为她潜意识中并不希望有任何事情打破这微妙的平衡。
回到凌云县后,楚知行立即将自己锁在书房,与树根一道整理出从大奉国带回的文献。
他眉头紧锁,眼中充满思索,知道这些文献可能会对县里的改革起到关键作用。
“计划必须在一个月内见效,”
他语气坚定地说,“否则我们准备面对更大的挑战。”
树根点头,明白事态紧急,“大人,我会全力配合,一定不让您失望。”
两人彻夜商议改革计划,书房中灯光明灭不定,映照着他们沉着而坚定的面容。
待树根离开后,楚知行独自坐在桌前,思索着下一步的行动。
他心中明白,时间紧迫,唯有行动迅速且无误,方能在蜿蜒的政治长河中找到前进的道路。
他静静注视着窗外微微泛白的天际,心中暗自下定决心:这将是他的关键一役,为了理想,亦为了那更大的目标——迈向更广阔的舞台,获得属于他的胜利与荣耀。
翌日清晨,县衙门口显得格外安静,仿佛昨夜的骚动从未发生过。
楚知行和树根早早就投入了新的工作中。
文献的整理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改革计划的推行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修正。
楚知行一边翻阅着卷宗,一边心里盘算着如何最有效地推行这些改革。
突然,树根注意到大门外似乎有些动静,似乎是昨夜那名妇人与她的小男孩又出现了。
他皱了皱眉头,正要出去察看,就听见萧淑婉的声音飘然而至,“你最近在忙些什么呢?”
楚知行抬起头,微微一笑,“许是些难以理清的旧章。淑婉姑娘,你今日安好?”
“尚好,只是昨夜的事似乎还未了结。”
萧淑婉用淡然的语气说道,显然对昨夜吵闹的原因并不在意。
她转身向门口望去,目光投向那名妇人与男孩,眉头微微一皱。
树根见状,赶紧过去询问那名妇人。
妇人见到是衙门里的人,赶忙拉着儿子的手上前,“大人还请替我做主,我与小儿无处可去,昨日一时情急,多有冒犯,还望见谅。”
楚知行走上前来,面色和善地说道:“夫人不必多礼,此事定有妥善处理之法。但此地不宜久留,不如我们进屋详谈?”
妇人感激涕零,匆匆带着男孩进了屋。
萧淑婉则在一旁静静地观察着,未发一言。
但她的存在感,仍然使在场的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
屋内,楚知行和树根一边询问,一边安抚妇人焦急的情绪。
经过一番交谈,他们得知,原来妇人是因丈夫去世,家庭顿失依靠,才无奈来此求助。
楚知行听罢,沉思片刻,便向妇人承诺道:“夫人的困难我已知晓,我会派遣属下前往寻找合适的住所,并在大家的帮助下,共同度过这个难关。”
妇人连声道谢,激动不已。
而萧淑婉也终于开口说道:“如今正值改革时节,为民解忧,方为长久之道。”
楚知行侧身看去,心里对萧淑婉的理解与支持充满感激。
他点点头,语气坚定地回应,“淑婉姑娘所言极是,我等宜同心协力,共谋福祉。”
事情告一段落后,等妇人离去,萧淑婉将目光投向楚知行,眼神里有着不可明言的深邃。
“知行,你决定要得走的路,并不容易。”
楚知行微微一笑,对上她的目光,坚定地说:“正因如此,才更需要谨慎与努力。这片土地上,还有许多等着我们去实现的事。”
两人相视而笑,彼此间已有心照不宣的默契。
窗外的阳光洒进房间,带来一片温暖,他们心中泛起的,是彼此共同坚守理想的坚定信念。
随着时光的流转,楚知行知道,未来的挑战可能更为艰巨,但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人,他对此充满信心。
没过多久,他又兑下另一卷竹简,投入新一天的工作。
因为他知道,每一个小小的成就,都会让离最终的理想更进一步。
自从那次与妇人的会面后,县衙的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