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的卧室并不大,以前是和奶奶一起住的,如今只剩下他自己了。
床靠着窗,另一边是书柜,书柜和双人床的中间,满满地塞下了一整个书柜,整整六层全是各种各样的书,金庸与琼瑶占了一小部分,大多是奶奶在世时喜欢看的,其他则被《水浒传》、《三国志》、《封神演义》、《儒林外史》等各种书目占满,大多数都是精装书,并且看起来有些年头了。
站在书柜前的一刻,王东升的记忆再次回溯,恍恍惚惚的小时候再一次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
他想起来,自己的读书启蒙,其实就是从爷爷开始的。
小学时候,当自己还只是个喜欢看漫画书的孩子的时候,爷爷就每天给他讲故事,从当阳桥前的张飞,讲到梁山泊上的诸多好汉,一个又一个故事讲下来,渐渐地拉起了他的兴趣,随后是白话文版本的四大名著,爷爷亲手买来送给他,让那个还在上小学的孩子,没花费多少功夫,就已经爱上了读故事。
然后,从白话文读到文言文,小学五年级,他就已经能够通读文言文版本的《封神演义》,到了六年级,更是去图书馆借来了一套六册的大部头《中国通史》,虽然花费了一整年的时间才完全啃掉,却也获得了爷爷的首肯。
紧接着,上了初中,学业的压力越来越重,他很少来爷爷的书柜上拿书去看了。可对书的兴趣已经培养了起来,又怎么会被一个书柜所禁锢?于是每个周末,每次来到爷爷家的时候,只要一有时间,他就会从爷爷的书柜上抽出书来读,慢慢地,竟然读掉了四分之一。
上大学的时候王东升经常炫耀,自己高考语文之所以成绩不错,全靠年幼时爷爷的培养。
随着外出上学、北漂工作,王东升来到爷爷卧室的机会越来越少,记忆中的大书柜也越来越远,如今再度看到,却猛然间有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
是恍如隔世,更是陌生。
难道说,关于自己的喜欢,爷爷要带给他一个答案,而答案,就在书柜里么?
站在书柜边,王珏轻轻抚摸着书柜,实木质地在岁月的侵蚀下,也已经有了痕迹,可他的眼中满是珍惜。
“东升,你知道,爷爷喜欢看书,但现在,看什么也记不住了。”一开口,那声音里竟然充满了不舍,“哪怕我年轻时候那么喜欢看书,可最后,也没能干上和书有关系的活儿啊……”
一股遗憾的气息,骤然间扑面而来,王东升却在这一瞬间,更加疑惑了。
“您每年不都还在给社区出板报吗?这些您看过的书,也是有用武之地的啊。”
又一部分记忆的碎片与生活的细节涌进脑海,在王东升的脑海里,对爷爷的印象,其实起始于老爷子退休之后。
那时候的王珏,虽然刚刚退休,却很快被私企聘走了,工资开得不少,担任顾问的职务,压力并不大,做三休四,是如今很多人都羡慕的状态。
正因为生活轻松,让那时候尚且年轻的老爷子有了更多的时间,于是在读书、忙活家里事之外,他主动承担了给社区活动出板报的任务。
那大概是接近二十年前,六十多岁的王珏,有着三十多年党龄,时时刻刻处处觉得自己义不容辞。
其实画板报是个辛苦活儿,不但需要定期户外工作,还要仔细琢磨内容,一期又好又妙的板报,着实要耗费不少心力。
尽管如此,王珏依旧承担了下来,并且做得很好,每一期的内容都很精彩,或引经据典、或妙趣横生,就连王东升自己,每每路过的时候,都会不由得被其中的内容吸引而驻足观看。
王珏也常常说,王岩喜欢看他画的板报,是他最幸福的时刻。
但是这一刻,用手轻轻抚摸着书柜,触碰着里面那些已经积了些灰尘的书,爷爷的双眸却逐渐空旷了起来。
“我说的不是兴趣,而是工作啊……东升,爷爷其实想和你说的是,人这一生,其实找到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很难,但找到了,就都好了。”
这一天,爷爷罕见地讲起了自己的过去,那是王东升几乎没有听说过的故事。
据父亲说,爷爷对自己的一生,其实并不满意,所以很少提起,哪怕是作为儿子,王岩也知之甚少。
而今天,关于王珏人生的一个片段,就这么展现在了王东升的眼前。
那是七十多年前,王珏的家,还在老铁山的一个小山沟里。那时候的老铁山很大,也很穷,一条进山路从县城直接通向黄渤海分界线,路上的每一条山沟沟,就是一个村子,几十户人家守望相助,靠山吃山而活。
年少时的王珏,家里几乎称得上破败,他有四个姐姐和一个妹妹,而父母就只有他一个儿子。男丁不兴旺,爹妈就把王家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了他的身上,天然地,他肩膀上的担子,很重。
父母两人,要养活六张嘴,并不是什么简单的事情。需要交学费的高中,对王家来说,自然是读不起的,于是为了继续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