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场侧门外面,一辆小面包车疾驰而来,随着一阵令人牙碜的声音传过,车子迅速停了下来,紧跟着车门打开,几个身穿白衣的人跳下车,依次走进了剧场里。
看着这些人的出现,陈总有些愣神,而后就看到王东升急匆匆地走了进来。
“孝子来这边,地上的垫子已经铺好了,您可以先在下面的椅子那边休息一会儿,等再过一会儿仪式开始的时候,上午就麻烦您了。”
“其他亲戚来这边……对……就这么站……老师们都熟门熟路哈?好的好的,那我就不多啰嗦了。”
“喊丧的老师?喊丧的老师?喊丧的老师哪里去了……”
看着王东升略显慌乱地安排好了一切,陈总心里突然有一种安心的感觉。想当年,他和王岩刚刚认识的时候,也是看着对方从一个嫩橛子一步步走到今天,而如今时间匆匆而过,老王师傅的儿子顶替了他的位置,却和对方一样靠谱,做事一样妥帖。
他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王东升把所有事情安排妥当,终于看到了自己,却在对方扭头的瞬间,在那张年轻的脸上看到了一丝丝尴尬的表情。
“陈……叔?”王东升走了过来,带着些迟疑:“您来了啊,今天的全班子是您亲自送来的?”
陈总点了点头:
“是啊,你拜托的事儿,我总要亲自安排好才行。”
想了想,又说道:
“顺便来看看你,看看小王师傅今天,到底能弄多大的排场。”
王东升讪讪地笑了笑:“哪儿有的事儿,您真是捧杀我了。”
陈总继续客套:“别看我岁数大,是个老滑头,可说的全都是真心话。”
王东升递过来一支烟:“殡仪馆里今天不忙吧?不然我给您安排个位置,您先歇会儿?”
“用不上,不至于,我看看,学习学习,一会儿就走。”
“别别别,哪儿有让您空站着的道理。”
“放心,我这把老骨头,棒着呢。”
殡仪馆的陈总何尝不晓得,王东升这幅姿态其实是在送客,但他心里有自己的打算,所以看着王东升内心急促的样子,就表现出一副无动于衷的模样,直到对方无可奈何地转头去继续忙活,自己依旧站在原地,保持着一副微笑的模样。
时代在变化,哪怕是殡仪馆的服务,也要与时俱进才好,于是陈总便开始仔仔细细地观察着王东升工作,试图从对方的工作流程里,汲取到一些能够反哺殡仪馆服务流程的东西。最近一年,“小王师傅”这个词,出现在耳边的频率不断提高,他当然听说过一众家属对这个新晋大了的好评,但更多的,是这个年轻人与众不同的办事儿方式,让人很难不好奇。
其实作为大了的王东升,在办事儿过程中的特点只有一个——无微不至的服务。
从陈维任的葬礼开始,自从人们听说王东升能提供各式各样的纸人之后,不管是真正办白事儿的主家,还是过节、祭日想要祭祖的人们,都会主动来找到王东升,希望对方提供一些自己想要的、市面上买不到的东西,而王东升不但有求必应,每每都面面俱到地提供服务,甚至还囊括了售后,主打一个无微不至、尽职尽责。
很快,一传十十传百之下,更多的人就都来找小王师傅,而他作为大了的名声,也就很快打出来了。
其实在殡仪馆陈总的心里,对小王师傅的服务模式,他已经总结出了一个清晰的关键词——私有化。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获取渠道的增多,每个人的视野都处在不停扩张当中,他们殡仪馆自然也就不可能再依靠着固有的信息差提高整体收入,那么私有化、定制化服务就成了破局的关键节点。
对于此,陈总心底已经有了一个大概的、稍显模糊的算盘,今天来到这里,除了送以老丈人为首的全班子之外,更多的是想要亲临现场,仔细观察、观摩、学习王东升的工作模式,从而借鉴、反哺、提高殡仪馆的服务。
事实证明,他成功了。
将吊唁仪式搬到顺城剧院,用一个位于商务区、内部空间极大、又不太会影响到周围住户的地点来组织吊唁活动,这本就是一种创新,而除此之外,整个请来的全班子、盛大繁多的花圈阵仗以及林林总总各式各样的殡仪细节,更是让陈总自认为学有所成。
他心里唯一的问题是,明明孝子已经到了很久了,全班子也已经排练了一遍了,为什么载着逝者的灵车还没有抵达?
再拖延下去,太阳就要彻底升起来了,然后,就会错过时辰了啊。
他一边这么想着,眼睛一边通过剧场出入口望着小门的方向,在那里,阳光直直地照射过来,空气通透,与室内一片白黄的颜色截然相反,对眼睛着实友好。也就在这个时候,一辆老式凤凰牌自行车慢悠悠地驶入视线,而后一个人就在门口下了车。
随着那人停好自行车,看着王东升和那个一身黑衣的主持人急匆匆地走过去,殡仪馆的陈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