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而言之,所谓的受到革命精神感召主动力行革命,事实上也可以理解为忘恩负义,卖主求荣。因而窦建德给这位携带着王轨的首级跑到自己这儿请功的仁兄的赏赐是立即斩首。
人是要讲点道德的,至少得有条底线,窦建德始终这样认为。
一般人这么做,已经是属于讲仁义的表现了。但是对于窦建德先生这种大仁大义的人而言,事情还远未结束。收拾了那位谋杀主人的奴隶不久,窦建德就派人将王轨的首级郑重地送回了滑州。很快滑州的老百姓们就了解到了震动滑州的刺史遇刺事件的全过程,继而感动不已。于是感动之余,在众人商议下,大家一致决定将滑州城的治权交给窦建德。
就这样,不用动兵使枪,窦建德兵不血刃地获得了滑州,而且不但单单获得了这片土地,还同时获得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真心信任。
传说中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具体是个怎么个得法,说实话,我是在窦建德这里弄明白的。
自从称王以来,窦建德凭借无数次大大小小的仁义举措让世人认识到,这个人并非只是个爱政治作秀、欺世盗名的政客,而是一个真真正正的道德新风尚的倡导者。因而当
窦建德先生还活着的时候,在他统治下的广大河北地区就开始有人家摆上他老人家的画像和牌位了,且每逢过年过节都要一家子来拜一拜,以求日子平安,阖家幸福。
人尚在,就能在民间享受如此高的待遇的,在我国历史上不会超过两位数。
然而,作为天下尽知,众口称道的仁者,窦建德先生还没有达到无敌的状态。事实上敌人就在窦建德的眼皮底下,而那位如同梦靥一般让窦建德挥之不去的仁兄就是罗艺,不对,现在应该叫做李艺了。
武德三年(620),在同长安方面经历了密切而有效的接触后,罗艺同志正式奉上降表,宣布幽州易帜,从此归属唐朝。而对于罗艺这样的猛人,李渊同志自然也不怠慢,当即隔空同远在北平的罗艺结为兄弟,让罗艺改称李艺,并让管理皇家户口簿的宗正将李艺的名字写入了玉牒(皇帝的家谱)中。这样一来,李艺先生得以受封为燕王(朝廷传统,非同姓不得封王),名正言顺地成为了唐朝在河北地区级别最高的人物,到达了自己人生的又一顶峰。
可是,李艺的进步在窦建德先生的眼中却明显属于一种拆台行为,因而李艺这边刚刚收到李渊送来
的公章和衣服,那边就迎来了窦建德派出的征伐部队。
屈指算来,这已经是窦建德第三次出兵幽州了。虽然夏军屡战屡败,但难能可贵的是能屡败屡战。这一次担任北伐主帅的是窦建德帐下大将高士兴。
此君浩浩汤汤地统领大队人马杀到了幽州,几天后就又浩浩汤汤地退往笼火城——————被打退的。
这下麻烦了,夏国正是蒸蒸日上,连战连胜的状态,现在突然打了一个被斩首五千人(不等于实际伤亡数字)的大败仗,怎么跟上面交待?
前思后想,出征的夏军高级将领们为这次的失败找到了一个极为合理的借口——————有人谋反。而经过民主程序,这几位选出的出演谋反者角色的人叫做王伏宝。
王伏宝,时任夏国大将军,此人追随窦建德多年,勇冠三军,有一个人尽皆知的优点,特别能打。但不巧的是,这位王将军同时还具备一个致命的缺点,只是特别能打。由于树大招风,又不善于搞关系,所以最终的结局就变成了能人背后有人弄,大家联手把他整。
就这样,不上道的能人王伏宝被扣上了谋反的帽子处死了,高士兴等人的职务保住了,而窦建德本人的性格弱点却就
此暴露无遗:耳根子太软,易受误导。于是窦建德手下部分别有用心的人再接再厉,充分利用窦建德的这一弱点办挺了又一位关键人物,窦建德的首席谋士宋正本。自此,夏国的军事、政治开始走上下坡路,直到一年后窦建德先生再次被人抓住弱点,在一通猛劝下蒙圈,犯下那个要命的错误。
不过客观的讲,窦建德在大部分时间里还是比较有主心骨的。在三征幽州失利后,窦大王当即拍板表示:我亲自去打。
武德三年(620)九月,窦建德亲率二十万雄师四打幽州。
应该说,窦建德这回是以极其负责的认真态度来对待这次出征的。窦建德的认真不仅体现在出兵的规模前所未有的增至二十万,还表现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领域上的努力,譬如外交领域。
在窦建德出征的一个月前,夏国的外交团来到了唐朝的首都长安,他们此行的目的是商讨归还战俘的相关事宜,同时祝贺唐军大败刘武周。
在很多书籍里,都记录了唐、夏两国这次愉快的接触并同时记下了这次交流后的重要成果——————夏国方面向唐遣返了李渊的妹妹同安长公主及淮安王李神通。这样的记录看似很正常很完整,
其实却并非如此。
要知道,窦建德先生虽然为人仗义,但他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