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开始经常性地给这位同乡派任务,刻意对其进行历练。
事实证明,刘黑闼虽说读书种地不成,但却很有学习的天赋。在跟随了众多的隋末大人物后,本是小卒一个的刘黑闼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了成长成熟。他从张须陀、李密那里学会了冲锋陷阵,从王世充、李世勣那里学得了挖坑耍诈,再加上之前多年盗贼生活赋予他的灵活机变同窦建德提供的宝贵的领兵作战实践的机会。这一切最终使得刘黑闼变成了一个比窦建德更为可怕的人物。当然了,这是后话了,我们后面再说。我们现在还是持续关注李世勣同志的归唐计划吧。
只不过是多说了几句话的工夫,此时此刻的李世勣却已经跑到了黄河南岸的曹州、戴州一带扎下了军营。因为按照他与窦建德商定的经略黄河以南地区的计划,两个人要于此会合,一起讨伐割据在这一带的民军头领孟海公(就是《说唐》中那个有三位夫人,却被尉迟恭先后推倒两位的仁兄)。然而窦建德并不清楚的是,其实在李世勣攻打孟海公的计划下,李世勣本人还另有计划,而这一计中计则是一个以彻底铲除窦建德本人为目的的大杀计。
为了实现重归
唐朝的愿望,李世勣在窦建德即将到来的南岸设下了陷阱,打算等窦建德渡河之后出其不意地袭击窦建德的大营,乘机救回父亲,并以窦建德的土地归唐。但是李世勣在黄河岸边等候了很久都没有望到窦建德的影子,倒是等来了另外一个人,窦建德的大舅子曹旦。
其实窦建德本来是要亲自领兵来的,可巧合的是,窦先生的老婆曹氏恰好在这个点上生起了孩子,所以这就没办法了,身为人父的窦建德要忙活着抱孩子、换尿布,实在是无法抽身,只好派了妻兄曹旦代替自己领兵五万渡河同李世勣会师。
听完荣升为舅舅的曹旦一脸兴奋的讲述。李世勣沉默了,很明显,这种情况不宜动手,需要从长计议。然而仅仅过了几天的时间,南岸寂静就被打破了,可打破它的人不是李世勣。
武德三年正月的一个晚上,李世勣突然得到了一个令他惊异不已的消息:有人向南岸的夏军下手了。
李世勣之所以很惊讶,倒不是由于他事先不知道有人要动曹旦,而是由于他事先不知道会这么早动。因为发起兵变的那位李文相不但是李世勣归唐计划的知情人,同时还是李世勣的把兄弟。
按理说,
关系这么铁,李文相既然出手了,李世勣无论如何都有必要出兵响应一下。但是李世勣却没有那样做。因为与曹旦大军比邻而居的李世勣敏锐的觉察出了曹旦对于兵变已经有所警备。
李世勣的判断极为准确,虽说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此时的曹旦在经历了最初的匆忙后,已然冷静了下来,并开始有条不紊地调兵遣将,组织平乱。而这归根结底还要感谢起事的李文相。由于李文相在下手袭杀自己运兵船上的夏军士兵时事情办得不够干净,途中让夏军的一名兽医趁乱逃了出去,借由此人的描述曹旦知悉了李文相兵变的详情,随即及时联络了尚在北岸的另两位夏军将领高雅贤和阮君明,命他们火速领兵前来支援。因此李文相虽然表面上看占据着先发优势,在压着夏军打,可在李世勣那种水准的军事天才看来,乘乱消灭南岸夏军主力的最佳时机已经错过,而且兵变的失败结局也已注定。于是基于起兵响应必然一起完蛋的最新判断,李世勣果断做出了一个正确决定:借机跑回长安。
在危急时刻迅速分析断定敌情,并能够及时做出最佳的应对,是辨别一个将领是否算为名将的最重要的
素质,李世勣不愧名将之名。
您问李世勣他那把兄弟李文相咋办?连我老爹都顾不上了,哪里还有空叫上干哥们?由此可见,懂得权衡利弊,适时坚忍冷酷,同样也是一位名将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战场形势的变化果然不出李世勣所料。一开始李文相率领他的两千精兵顺利击败了来援的夏军阮君明部,然后追着另一位夏军将领高雅贤一路跑,那架势甚是威风。然而也就威风了一个月的时间。因为一个月后,窦建德就亲自来了,李文相完全不是窦建德的对手,一下子就全军覆没了。
接下来就是追究相关责任人的时间了。作为兵变的首要领头人,李文相已经被窦建德亲手消灭在了战场上,不用再提。至于兵变的另一位主谋者,李文相的老娘霍氏(自称霍总管)也在战斗中下落不明,看起来凶多吉少,更不用考虑。因此窦建德本打算就此了事回家,没成想窦建德的大臣们却不干。因为在他们看来,有一个人必须要受到应有的处罚,这才算是给那些死于兵变的弟兄们一个交代,而那个人就是李世勣的老爹李盖(又名徐盖)。
窦建德的大臣中有许多人都知道李世勣同李文相
一家关系极为密切,如今联系一下李文相兵变当天李世勣率军逃亡的这件事来,大多数人都认定李世勣绝对参与了李文相的叛乱阴谋。即便退一步讲,假定李世勣没有参与闹事,此人归降之后随即背叛的行为也是罪不容诛,所以在大叛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