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唐总在自我攻略> 第206章联合作战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06章联合作战(1 / 2)

所以很可能起初刘文静兄弟是以从事巫蛊活动这样可大可小的罪名进去的,家里人谁都没有预料到事情会闹得那么大,等到后来知道判得是死刑,这边在找免罪诏书,那边兄弟两人已经没了。这是我能想到的最为合理的解释。

当然,如果和后面的某些君主的手段比,李渊同志编织罪名并加快执行的这一招,还是显得水平太低。真不如把人秘密折腾死在牢里,然后报个暴病而死或者派两个高级特工在人家保释回家的路上趁机解决问题,然后报个治安事件那样干净利落,还一了百了。

李渊先生的厚黑水准还有待提高啊。

因此刘文静死了,事情却远未结束。因为结果刘文静,结果却弄出了两个李渊难以预料的结果来。

第一个是当时看似不太好,但是后来证明还不坏的结果。当年刘文静出使突厥谈援助的时候,曾经和突厥方面暗中约定,起兵成功以后,李渊只留土地人口,剩下的金银财宝要统统孝敬突厥。现在刘文静被杀死了,始毕可汗也病死了,两个签约的当事人都不在了。这协议基本上也没人真正遵守了,于是此后的突厥开始更加频繁地骚扰唐朝的北方边境,给李渊带来了不少麻烦

。但也正因为如此,造就了整个大唐的君臣军民自此对突厥人同仇敌忾,为后来李世民、李靖等人团结全国力量击败突厥这一强敌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可谓是无心插柳柳成荫。

而剩下的一个则是当时看似还不坏,但是后来证明不太好的结果。刘文静事件后,李世民变得比以前要低调许多,但是他却依旧一如既往地积极面对工作,继续为朝廷南征北战。对此,李渊感到很欣慰。李渊本以为自己的暗示已经成功地将李世民拖回了按部就班称臣受命的正轨,却没有想到李世民只不过是转变了斗争风格,改走韬光养晦,暗中发展,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路线了。经过接下来的三场关键性的大战,李世民最终树立了自己在朝中和军中的绝对权威,并搞出了一个规模庞大,精英云集的秦王党。事实证明,李世民从刘文静之死学到的并非是安于宿命,不折腾,而是攒足气力,再折腾。

至少,刘文静这位老朋友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让李世民清楚地认识到了一点。武德二年的那位太尉、尚书令、陕东道行台、雍州牧,镇长春宫,加左武候大将军、凉州总管、使持节、都督凉、甘等九州诸军事的秦王

李世民不过是个小人物,想要动手染指权力巅峰,还差得远呢。

十年后,当李世民实现了自己的命运转折,他决定好好报答自己的这位故友。于是他下令为刘文静恢复名誉和官爵,并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刘文静的儿子刘树义,以表示自己对刘文静一生功绩的认可与肯定。但讽刺的是,承袭了刘文静鲁国公爵位的刘树义和他的哥哥刘树艺对于李世民的这一表示并不领情。因为在这兄弟俩看来,当年正是由于李世民为求自保而未全力救护,才导致了父亲的被杀。所以他们认为,李世民也是凶手,且要负主要责任。因此两人决意谋反(这回是真的),然后被发现,最后被镇压。李世民终究无意中办完了其父李渊需要干,却没有干的事情。这一次是真正的斩草除根了。

围绕着刘文静发生的一切至此也该结束了。

不对,还漏了一个,一个极为关键的人。

身为刘文静昔日的朋友和后来的敌人,据传裴寂在刘文静案的关键时刻起了比较关键的作用。不过却显然是关键的坏作用。因为大家都传说当时李世民来劝李渊的时候,李渊是有些犹豫的,但裴寂的一句话最终帮助李渊打消了犹豫,同时

也把刘文静推向了鬼门关。

这句要命的话是这样的:“刘文静的才能谋略确实在众人之上,但此人生性猜忌阴险,陛下如此待他,其盛怒之下难保不反。不如趁此机会下手除去。以免在这天下未定的时候让他成为我们的后患。”

个人认为,的确只有刘文静真正的朋友才能将刘文静的性格能力看得如此清楚明白,而又只有刘文静真正的敌人才能在几句话内将对手稳稳地陷于死地,不得逃生。

无论刘文静和裴寂在各自生命的最后一刻是如何定义对方的,但谁也不能不承认,他们彼此很可能是对对方最了解的人。

贞观三年(629),也即刘文静死后的第十年,在一年之中迭经免职、流放、平叛、回朝等大起大落的裴寂终于在返回长安的路上病逝。结束了自己坎坷但多彩的一生。

我不知道,在被流放静州的那段岁月里,看着城墙上燃起的烽火(当地当时有山羌叛乱),裴寂在这相似的深夜里是否曾忆及往昔,又是否在静静追悔感伤。

如果当时我们能不那么倔强,现在也可能不那么遗憾了吧。

年已六十的裴寂站在城墙上感叹起来。过耳的风里似乎又传来了刘文静那爽朗熟悉的笑声

刘武周从来不知道自己的军队可以这么能打。因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刘武周的领土开始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但占据了李渊同志的龙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