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唐:儿啊,爹真是李世民> 第247章 先百家争鸣,后独尊儒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7章 先百家争鸣,后独尊儒术(1 / 2)

“接地气?何谓接地气?”

李世民闻言,面露不解之色。

“这接地气,顾名思义,便是要贴近老百姓。”

李晟不慌不忙的解释道:“以前的读书人,都是世家、是豪门、是贵族,这些人掌握话语权,追求的是阳春白雪!”

“但现在不同!”

“咱们要教育的,是基层的良家子、是老百姓。”

“你跟这帮人讲什么阳春白雪,那无异于是对牛弹琴,是焚琴煮鹤。而且老百姓每天种地上工,一个个累得够呛,也没那功夫听什么之乎者也。”

“对百姓们而言,他们要听的不是什么泛泛而谈的大道理,而是切身实际体会,是一个个新奇有理的故事!”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提升百姓们的学习动力!”

“而在讲故事上,这天下恐怕没有人会比说书人更适合的人了吧?”李晟轻笑说道。

“有点道理。”

听完李晟的解释,李世民不由的连连点头:“那些说书人讲故事、讲话本,一说就是一圈老百姓围着听,的确十分适合。”

“说是这么说,但这些人的身份未免也太……”

长孙无忌还是有些不情愿,皱眉道:“这群说书人本就不学无术,学问功底差的

太远,让他们去讲授,难免曲解歪解……到时候弄出孔孟不分、桀纣不辩的事情,岂不是南辕北辙?”

“辅机所言,不无道理。”

李世民迟疑一下,微微点头赞同。

长孙无忌所言的事情,严格来说并非杞人忧天。

毕竟,学术流传的过程中,一旦出现不同的解释,就很可能逐渐变得歪曲。

始皇焚书后,大量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经典被焚毁,只能凭借口口相传来传播。

等待汉代后,流传下来的儒经就已经出现了多种版本。

一个诗经的解释,就有韩诗、齐诗、鲁诗、毛诗等各种版本。

各家各执一词,各样解释。

甚至相互抵牾,形成对立。

这严重导致了汉儒的派系林立。

等到唐初,更是各个经文世家,都有各自的版本解释。

十分混杂。

对朝廷而言。

这样的情况,显然并不适合统一思想。

李晟自然明白长孙无忌所担心的是什么。

李晟不忧反喜,笑道:“孙伯伯,我倒是觉得,如果能出现各种解释,反倒是好事儿啊!”

“好事儿?”

长孙无忌顿时面露不解:“这怎么能是好事儿呢?”

“这当然是好事了!”

李晟笑道:“岂不闻汉家自有

法度,霸王道杂之。若没有霸王道,宣帝还怎么杂之?”

李晟来自后世,自然知道一定程度的思想自由,对于社会进步的重要性。

尤其是对儒学而言。

汉儒经学早就已经陷入了死胡同,难以走出新路。

甚至都搞出了玄学这种四不像。

儒学已经走到了一个急需变革的十字路口。

后世,率先走到这个十字路口的人,叫韩愈。

变革的结果,是走出了“古文运动”的新路子。

只不过,韩愈的时代,大唐已经走了日暮西山,无力将这股变革持续下去。

而后继者的宋儒,在面对千年变局、困守东南的局势下,却走到了理学道路上。

原本面向现世、积极入世的儒学。

却变成了“存天理灭人欲”保守之学。

彻底将儒学学风带歪了。

直到王阳明扌岛鼓出了心学、明末三大家发扬了实学,才勉强重新走回正途。

蓦然回首。

却已经是千年之后。

它本以为自己有机会重新走出新生。

却没想到,紧接而来的窒息时代。

直接掐断了这条儒学的自我修正之路。

此后,伴随着西学入侵,儒学再无复兴希望的可能。

它早已然步履瞒珊。

被时代所抛弃。

每每

使后来者扼腕叹息。

追忆往昔。

一切开始原因,似乎只是韩愈来的迟了一点。

但如果,古文运动发生的时间,稍稍提前那么一点呢?

发生在如日中天的盛唐呢?

情况,是否会有变化?

儒学又是否会走上抛弃现实、自我保守、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之路呢?

李晟不知道。

但他想试试。

“汉家自有法度,霸王道杂之。”

长孙无忌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