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容娇深吸一口气,缓缓说道:“娘娘,其实容娇心中一直有个未了的心愿。当年与三殿下的婚约,虽因种种原因未能成行,但容娇对三殿下的敬仰与钦佩之情,却从未改变。如今看到三殿下如此英勇果敢,更是让容娇心生敬佩。”
说到这里,祝容娇似乎有些难以启齿,她低下头,声音微微颤抖:“容娇知道,自己如今已是太子侧妃,身份尴尬。但容娇还是想说,如果将来有任何需要容娇帮助的地方,无论是为了三殿下,还是为了娘娘,容娇都愿意肝脑涂地,在所不辞。”
这番话,既是表白,也是示好,更是祝容娇在复杂局势下的一种自我救赎与利益权衡。
赵娘娘听后,眼神中闪过一抹复杂的神色,她似乎看穿了祝容娇的心思,但并未点破。
“容娇侧妃能有此心,本宫甚感欣慰。只是,世事难料,人心易变。本宫只希望,无论未来如何变化,你们都能守住自己的本心,不负韶华,不负众望。”
赵娘娘的话语中充满了智慧与深邃,让祝容娇不禁暗暗佩服。
正当两人对话间,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这份难得的宁静。
一名宫女匆匆跑来,神色慌张地禀报:“娘娘,不好了!明皇后得知太子被制服的消息后,大闹御书房,说是要皇上严惩三殿下,为太子讨回公道!”
这突如其来的变故,让赵娘娘与祝容娇都愣住了。
她们知道,这场宫廷斗争远未结束,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拉开序幕……
接下来的日子里,赵娘娘与祝容嫣、祝容娇以及梁扶疏等人,都在为各自的立场与未来而奔波忙碌。
明皇后的强势介入,让局势变得更加复杂多变。而祝容娇,在经历了一系列的心理斗争与利益权衡后,终于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她决定暗中帮助梁扶疏,以此来弥补自己当年的欢心。
然而,在这场看似平静的宫廷生活中,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都在暗中较劲,试图在这场权力游戏中占据有利地位。
而三皇子梁扶疏,虽然暂时摆脱了明皇后的围剿,但他也深知自己的处境依然艰难。他必须更加努力地证明自己,赢得皇上的信任与朝臣的支持,才能在这场宫廷斗争中笑到最后。
同时,他也在密切关注着后宫的动向,深知明皇后的侄女入宫绝非偶然,背后定有更大的阴谋在等待着他。
朝廷之中,气氛愈发紧张,一股暗流在权力的漩涡中悄然涌动。
明皇后的亲信,那些平日里便以谄媚奉承著称的奸臣贼子们,此时更是聚集在一起,企图利用废太子之事以及北疆的局势,向皇上施加压力,阻挠三皇子梁扶疏回归宫廷并继承皇位。
一日早朝,大殿之上,群臣肃立,气氛凝重。一位平日里与明皇后有过从甚密的御史大夫率先站出,手持笏板,声音洪亮地奏道:“启禀陛下,废太子之事,乃三皇子殿下所为,此举有违孝道,更触犯了皇室尊严,实乃重罪难恕。若陛下此时接纳三皇子回宫,恐将引起朝野非议,有损陛下圣明。”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了众多奸臣的附和,他们纷纷出列,或摇头叹息,或义正言辞,看似在为皇室尊严与朝廷稳定着想,实则皆是明皇后的棋子,意图将三皇子彻底排除在皇位继承之外。
皇上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扫视着下方这群各怀鬼胎的臣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怒意与无奈。他深知,这些所谓的“忠臣”不过是明皇后的应声虫,但面对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他也不得不慎重考虑。
“众卿家所言,朕已悉知。”
皇上的声音沉稳而有力,他缓缓站起身,目光穿透人群,似乎要看到更远的地方,“但朕以为,评判一位皇子是否适合继承大统,不应只看其过往之错,更应看其是否有能力、有德行担此重任。”
“三皇子虽有过失,但近来其在北疆的表现,以及他揭露梁扶舟真面目、为国为民所做的一切,皆有目共睹。朕心甚慰,亦觉其有可塑之才。”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顿时一片哗然。那些奸臣们面面相觑,显然没想到皇上会如此直接地表达对三皇子的支持。但他们并未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寻找着攻击三皇子的理由。
“陛下所言极是,但北疆之事,臣等却有所耳闻。”
又一位大臣站了出来,此人乃是兵部侍郎,与明皇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祝将军与三皇子在北疆招兵买马,其意何为?”
“莫非是要效仿前朝藩王,图谋不轨?此乃朝廷之大忌,陛下岂能视而不见?”
此言一出,大殿之上更是议论纷纷,不少臣子开始交头接耳,脸上露出担忧之色。皇上眉头紧锁,他深知北疆之事复杂多变,但祝将军与三皇子的忠诚与决心,他亦是看在眼里。
“兵部侍郎所言差矣。”这时,一位平日里以正直敢言著称的老臣站了出来,他正是当朝丞相,一直以来都保持着中立立场。
“祝将军与三皇子在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