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儒家学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地位。”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的推行,影响极其深远。”
“首先,这一政策确立了儒学的统治地位,结束了自春秋以来学术与政治的分离状态。”
“使儒学由私学转化为官学,学术与政治融为一体。”
“其次,该政策的推行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巩固了大一统帝国的局面,并影响了汉代人才的选拔和汉代经学的产生。”
“但同时,这一政策也导致了教条主义现象的出现,不利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李世民:汉武帝选中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主导思想,其背后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在他看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真正的原因有三点。
首先,从帝王的角度来看,儒家思想是一种趋向于中和的思想。
儒家思想既不像秦朝时期采取的法家思想那样严刑峻法,也不像汉初采取的道家思想那样无为而治,而是在两者之间找寻一个平衡点。
因为秦朝距离汉武帝时期并不遥远,这就使得这个观点在当时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秦朝虽然横扫六国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但是战时成为法宝的法家思想在太平时期就显得过于严厉了。
正所谓乱世用重典,而到了治世如果还用重典,那无疑会遭致百姓的反对。
法家思想太过严厉不行,温和的道家思想也不行。
为了缓解天下疲敝的局面,也为了同秦朝的残暴统治划清界限,汉初时选择用黄老之学作为指导思想治理国家。
经过了数年的休养生息,百姓得到了久违的喘息,国力也得到了恢复和加强。
效果是显著的,但是这种思想带来的弊端也同样明显。
由于倡导无为而治,地方封国日益强大,中央对地方的掌控力也逐渐下降,直至到汉景帝一朝爆发了七国之乱。
而在中央,帝王的权威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
在各种势力的交织影响下,作为九五之尊的皇帝往往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使权力。
而儒家思想则介于法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二者之间,使汉武帝在避免前车之鉴的同时有了一个新的选择。
其次,儒家思想所主张的理念有利于中央集权,尤其是皇权的巩固和加强。
儒家思想的基本主张之一就是君权神授,皇帝作为天子拥有无可辩驳的统治地位。
天下臣民接受皇帝的统治是天经地义的事,也是无比荣耀的事。
而儒家思想中的三纲五常经过汉朝皇帝的宣传同君权神授的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构成了教导百姓忠君爱国的理论基础。
这一切都完美地契合了汉武帝想要达到的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的目的,使得天下臣民在耳濡目染的过程中从内心里接受了思想的转变。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初衷在于加强皇权,以便维护刘汉皇室的统治。
最后,汉武帝的个人意愿也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
董仲舒提出的这一思想主张与汉武帝的想法不谋而合,于是迅速得到汉武帝的采纳。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以窦太后为首的崇尚黄老之道一派人的极力反对,一大批支持儒学的大臣被打压。
但是羽翼已丰的汉武帝,正好借此机会开展他的抗争。
直至窦太后逝世后,汉武帝再也没有顾忌,支持儒家思想的一派再度崛起。
而包括黄老思想在内的其他思想学说则被一律排除在官学之外,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在之后的上千年中再也没有被动摇过。
汉武帝在即位之初面临的形势是十分复杂的,这其中既有治乱除弊后的百废待兴,又有黄老思想影响下的皇权削弱。
而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想要实现心中的宏伟目标,成就前所未有的丰功伟业,就要改变这一现状。
变革的措施和方法包括很多种,而在这其中起到统领作用的,体现在思想层面上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武帝之所以选择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天下的唯一主导思想,有着多重而复杂的原因。
其中既有个人的喜好,也有加强中央集权和皇权的政治需要,还有秦朝和汉朝初期采取其他思想所造成的不利局面的前车之鉴。
但归根结底,这是基于当时历史大背景下的必然选择,汉武帝只是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从某种意义上讲,汉武帝做出的这个选择是时代的选择也是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