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黑衣宰相姚广孝
纵观整个明朝历史,有两个和尚特别厉害。
一个和尚自然是大明的开创者朱元璋,从一个皇觉寺的小和尚一直做到了九五之尊。
另一個有名的和尚便是帮助明成祖朱棣,由藩王造反夺得天下的道衍和尚,也就是姚广孝,也是著名的黑衣宰相。
朱棣之所以能成为唯一的,以藩王身份谋反并成功的人。
不仅在于朱棣能力强悍,时机把握得准,更关键的是身边有姚广孝这位妖僧。
姚广孝去世后,朱棣亲自撰写神道碑铭,并成为唯一一个入大明祖庙的文臣。
“元末年间,姚广孝出生于苏州相城的一个医学世家,其祖父、父亲和长兄皆行医为生。”
“因幼年目睹家境贫困,姚广孝不喜欢从医。”
“曾立志读书考取功名,光耀门楣,若是落榜则出家从佛。”
姚广孝非但没有淡泊名利,反而野心勃勃的想要建功立业。
“洪武十六年夏,姚广孝答应众多弟子的请求,亲自讲解《心经》中难懂的部分和不曾注解的部分,还讲述了自己以前读《心经》时的所见所学。”
封侯拜相,太子少师,死后配享太庙。
为了巩固统治,他必须要完全否定姚广孝,将靖难之役定义为叛乱,将姚广孝定义为乱臣贼子。
最终的结果,姚广孝成功了。
“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每年都诏请高僧到首都南京举办法会。”
“往后,姚广孝辗转不同佛寺,先后在杭州天龙寺、留光寺和普庆寺担任住持。”
乾隆:姚广孝终其一生,毁誉参半,称其为妖僧倒也不算太坏。
“席应珍精通三教,这让姚广孝得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吸收道家之长,丰富自己的学识。”
“洪武八年,朝廷下诏命通晓儒学的僧人出仕为官。”
“经此推广,佛法经学在当时社会大受欢迎。”
“姚广孝涉猎广泛,对儒、道乃至兵家之学都颇感兴趣。”
“两人情谊深厚,交往长达二十余年,姚广孝也将席应珍视为至交好友。”
称姚广孝为妖僧,有运筹帷幄,鬼神莫测之才华的赞许。
一个和尚,不爱青灯古佛,不穿僧袍法衣。
“姚广孝虽未受官,但此次赴京让他得以与不少官宦和高僧结交,增添了其成就事业的雄心。”
“之后姚广孝又为《心经》整理图注,并将其编成图册。”
正因如此,姚广孝在同为读书人的史官或者士大夫眼中,其实是妖魔化的异类。
程朱理学近两百年的鼓吹让家天下有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姚广孝却疯狂地在上面砍了一刀。
有人说姚广孝忠心为主,也有人说姚广孝贪慕名利。
“随后,姚广孝前往杭州径山寺师从愚庵智及,进修禅学。”
一心想在名利场上获得一席之地,为此不惜鼓动朱棣起兵造反。
而士大夫称其为妖僧,实则为贬低的意思。
虽然姚广孝赢得了生前身后名,不过代价却是靖难之役里累累的白骨。
却学儒参道,结交王侯,看似跳出三界,却心在红尘。
“彼时正值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但姚广孝并未受到影响,只身前往古刹北禅寺,不久便离开。”
作为一个读书人,鼓动王爷穷兵黩武,生灵涂炭。
“智及认为姚广孝天资聪颖,对他颇为赏识,并向他传授了诸多佛学知识,姚广孝也因此深得佛法。”
因为姚广孝离经叛道,鼓动王爷造反,不守君臣之道。
“洪武四年,朱元璋下诏命高僧赶往南京。”
“姚广孝受命赴南京考试,最终不愿出仕,朱元璋只好于次年春天赐以僧服让他继续为僧。”
不仅仅是姚广孝离经叛道地发动了叛乱,更在于动摇了士大夫们用心维护的皇权天授的正统性。
“洪武十年,为统一思想,明太祖朱元璋令高僧注释《心经》《金刚经》《楞伽经》并推广,姚广孝于是遵令依照《心经》指导弟子习禅。”
“由于家庭再难供姚广孝读书,年仅十四岁的姚广孝选择进妙智庵,成为一名僧人,法名道衍。”
不变的是姚广孝一直不曾被儒家主流读书人所接纳,甚至被称为妖僧。
“年近而立之时,姚广孝与道士席应珍结为忘年交。”
“洪武九年,姚广孝随智及在苏州居住,每日在一间名为莲花室的房间里修习禅学,念经修行。”
姚广孝如此离经叛道,这和儒家仁爱所抵触。
“但姚广孝因病卧床不起,只能推辞。”
虽然史书对姚广孝靖难功臣的形象给予了肯定,但到了如今的乾隆年间,姚广孝的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