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然后乘着猎车,驾着猎马,到渭水北岸去打猎。
周文王见到了正坐在河岸边钓鱼的姜太公,一番交谈后拜姜太公为老师。
“有人说姜太公见多识广,曾经事奉过商纣王。”
“商纣王无道,姜太公就离他而去。”
“游说各国诸侯,没有遇到赏识的伯乐,而终于西行归附周文王。”
“有人说姜太公是个处士,隐居于海滨。”
“周文王被囚禁于汤阴县时,散宜生、闳夭久闻其名而招请姜太公。”
“姜太公也认为周文王贤能,又能很好地赡养老人,何不到他那里去呢。”
“这三个人为救周文王而寻求美女奇物,献给商纣王,以赎回周文王。”
“周文王因而得以释放,返回周国。”
“姜太公归附周国的说法虽然不同,但总之他是文王武王的老师。”
“周文王姬昌从汤阴县脱身归国,与姜太公暗中策划推行德政以倾覆商纣政权,他的事迹多为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
“姜太公辅佐姬昌积善修德,对外促使姬昌联络对纣王不太满意的其他诸侯国对其纳贡,从而使纣王放松警惕。”
“对内定爱民之策,行惠民之事,提倡生产,训练兵马。”
“所以后世谈论军事和周朝的隐秘权术,都认为姜太公是这些谋略的本源。”
“周文王政治清平,尤其明断虞、芮两国的争端后,诗人称颂周文王受命于天。”
“在随后的数年间,姬昌讨伐了西部的犬戎、密须,解除后顾之忧。”
“又讨伐东部的耆国、邘国及崇国,并大规模建设丰邑,为灭商大业做准备。”
“当时出现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的局面,多半是姜太公谋划筹策的功劳。”
“姬昌死后,姬发即位,即周武王。”
嬴政:姜太公于周文王时进入统治集团,成为主掌军政的核心人物。
商纣王时期,周朝在商朝西方崛起,为了摆脱商朝控制,向东开拓。
面对周朝不敌商朝的情况,姜太公辅佐周文王确定先改变力量对比,然后伺机进行决战的渐进灭商方略。
为隐蔽周文王的谋略企图,实行韬光养晦之策。
采取建商宗庙以祭祀商王先祖、率领商朝叛国之人臣服于商、向商纣王贡献宝物等手段,制造恭顺商纣王的假象,使商纣王消除了怀疑之心。
商纣王赏赐周文王征伐西方大权,而将商朝的主要力量用于对付东方,为周文王发展实力造成良机。
姜太公深知国家兴亡在于民心向背,针对商朝严苛刑罚,建议周文王以德行收揽人心。
姜太公的谋略不仅仅如此,还有很多其他的方面增强周文王的实力。
比如对内发展生产,优待年老、残疾之人。
废除奴隶酷刑,缩小施刑范围。
制定不准收留逃亡奴隶的法律,取得奴隶主贵族拥护。
对外调解虞、芮两国矛盾,广泛争取其他贵族。
到了周文王晚年,形成内部稳定,诸侯各国人心向周的局面。
后来又趁着商纣王用兵东夷的时机,逐个剪除商朝的羽翼,扫清东进灭商障碍,对商形成进逼之势。
“周武王在继承王位的第二年,想继续完成文王的大业,便东征商纣以观察诸侯是否能聚集起来。”
“军队出师之际,被尊称为师尚父的姜太公左手拄持黄钺,右手握秉白旄誓师。”
“大军到达后,各国诸侯相继到来,纷纷认为商纣王可以讨伐了。”
“姬发见目的已经达到,遂拒绝继续进兵,与诸侯约期会盟后退师回来。”
“过了两年,商纣王杀死王子比干,囚禁箕子。”
“此时商纣内部已经分崩离析,纣王已陷于众叛亲离的地步。”
“姬发认为伐商的时机已经成熟,便派遣大军出兵东征灭商。”
“发兵时,姬发占卜得到的龟兆不吉,行军途中又遇暴风骤雨。”
“众人决心一度动摇,只有姜太公力劝姬发进兵,于是姬发正式出师。”
“周军渡过盟津,并在该地会合各路诸侯,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
“经过急行军,各路联军抵达牧野前线,纣王也集结大量兵马前来迎战。”
“当天清晨,战幕一揭开,姜太公亲率少部精锐为先锋在前面挑战,随后姬发率领大队人马攻击商纣王的军队。”
“商军人多势众,但士卒与商纣王离心离德,纷纷倒戈。”
“周军趁势进攻,大量商军被杀。”
“到黄昏时刻,纣王见大势已去,急忙逃回朝歌,在鹿台上自焚而死。”
“自此,商朝灭亡,周王朝诞生。”
“第二天,周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