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奔丧是带着兵马来的,这也成为整个三国历史上的奇闻。
如果周瑜只是单纯的来奔丧的话,根本不可能带兵前往。
而周瑜带兵赴丧这件事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周瑜从一个镇守边疆的外人一下子进入了江东权力的中心。
要知道孙策托孤的重臣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张昭。
而周瑜率兵奔丧的结果,就是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进入东吴的权力中心。
所以时至今日,依然有很多人猜测周瑜带兵赴丧的目的很可能是一场政治投机。
至于其中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她觉得有两种可能。
第一种可能,周瑜是为了夺权。
作为最早跟随孙策起兵的元戎老臣,眼看孙策死后自己却被排挤出了核心圈子。
不免心有不甘,而周瑜手上唯一的底牌就是镇守边疆的兵马。
所以周瑜索性决定搏上一搏,领兵奔丧。
在孙策死后的江东政治团体中狠狠秀了一把肌肉,压迫张昭等人不得不承认其地位。
第二种可能,孙权密令周瑜领兵前来。
孙策托孤时以张昭为核心,可以说当时整个江东的势力都被张昭一人所掌控。
这让刚刚即位而又年轻的孙权心有不安,担心自己被张昭架空。
所以秘密给周瑜发了一道命令,让周瑜领兵前来,防止张昭架空自己把持江东,让二人相互制衡。
虽然历史的疑案难以分辨事情的真相,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周瑜带兵赴丧绝不可能只是为了给孙策奔丧去的。
至于到底是周瑜自己进行的政治投机,还是孙权采取的制衡之策,现在看来也只能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
不管真相是怎么样的,也正是因为周瑜进入了权力核心,才有赤壁之战周瑜率军迎战曹操的机会。
那么到底真想如何,也许就不那么的重要了。
“208年,曹操大军南下,兵锋直指江东。”
“九月,孙权亲临荆州前线。”
“刘备谋臣诸葛亮也赶到拜见孙权,劝说孙刘联合抗曹。”
“面对曹操的威胁,江东人心恐慌,张昭等人认为应该投降。”
“周瑜反对投降,从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进行了分析。”
“认为曹操说是汉相,实为汉贼。”
“而且有一系列的致命弱点,比如马超、韩遂是一大后患。”
“北方军队不擅水战,容易因水土不服而生疾病等。”
“而且曹操号称拥兵八十万,实际兵力不过十五六万人。”
“再加久战已疲乏,战斗力不会很强。”
“因此周瑜认为,只要拨给他精兵五万,就足以打败曹操。”
“这一系列分析振奋了孙权的精神,他砍去桌案一角,警告说谁再敢说投降的话,下场就和桌子一样。”
“于是孙权任命周瑜、程普为左右都督,率兵与刘备合力抗曹。”
“曹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相遇,曹军果然水土不服,战斗力受到影响。”
“两军初次交锋,曹军失利,退到江北的乌林。”
“曹操针对北方军士不习水战的特点,采用铁索连接战船的方式,使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
“针对这一特点,周瑜采纳了部将黄盖的诈降计,决定采用火攻。”
“命其将数十艘战船装满柴草,灌上膏油,再用帷幕和旗帜伪装好,谎称投降,向北岸的曹营进发。”
“当船队来到曹营附近时,黄盖命各船同时点火。”
“当时东南风正急,火势猛烈,火船点燃了曹军战舰。”
“火势很快蔓延到岸上的营垒,整个曹军营地陷入火海之中。”
“曹军将士乱作一团,被烧死、淹死者不计其数。”
“曹操猝不及防,只能率残部逃走,留下曹仁镇守江陵,自己撤回了北方。”
“赤壁之战的胜利,挫败了曹操的南下图谋。”
“加强了孙氏政权在江东地区的割据地位,也使刘备避免了覆亡的危险。”
“经此一战,周瑜的英名传扬天下。”
苏轼:说起赤壁之战,周瑜的英姿与功业让我艳羡。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时光,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那里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
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