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武侠修真>方外:消失的八门> 第三十三章解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十三章解锁(2 / 3)

的同时,也要制作影像资料。毕竟这样的古卷今后有谁想去研究,直接翻动原物的次数越少越好。

五点六二米的长卷,首先放在专门的工作台上,拍摄从头到尾均速推进的视频。然后再按照统一的规格,一幅幅拍摄局部画面,最后用技术手段拼成完整的高清晰大图。

在第七卷《法华经》最后,装裱经文完毕留下的空白处,丁齐发现了一张应该是修复者接裱上去的宣纸。有人在上面留了一段记录,他才了解到这七卷经文的来历。

清代雍正年间,赤山寺有一位僧人法号昙华,发愿募资修经,终生托钵四处化缘,延请了当地著名的书画家绘制了这七卷经文。手

绘本保存于寺院中,然后又请来高手匠人雕刻成石板,镶嵌于药师殿的地基四周,一直到嘉庆年间、昙华圆寂后才彻底完成,

民国二十六年,也就是一九三七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沪淞会战失利,紧接着南京失守,日寇沿长江西进,战火很快蔓延到境湖一带。兵荒马乱中,不少达官贵人举家逃亡,跟着撤退的大部队逃往江西、湖南一带,老百姓也纷纷逃到乡下躲藏。

赤山寺的和尚也几乎跑光了,在隆隆炮火声中,有位经律院执事僧法号行甫,用一根扁担挑着两口樟木箱子逃进了山中。那时赤山寺在市郊,所谓山中也就是离赤山寺不远的、无人居住的荒丘野林。徒步挑着两口沉重的箱子,他也不可能走得太远。

山中有一座隐蔽的岩洞,为赤山寺历代高僧闭关参悟之处,所以行甫才知道这个地方。他用乱石封住了洞口,就再也没有人见过他。直到抗战胜利之后,赤山寺的新任住持也就是那位张锦麟先生才带着僧众找到了这里。大家打开山洞一看,行甫坐在那里早已圆寂。

其灵骨旁放着两口樟木箱子,身前的空地上有火烧的灰烬痕迹。樟木箱中是赤山寺收藏的重要经卷,其中就有这七卷《法华经》。行甫挑着箱子逃进山中时,天上正下着大雨,他在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其中一口箱盖摔开了,有不少经文都淋湿了。

行甫所做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在洞中生火将这些经卷烤干,再放入箱中封存,防止被虫鼠蛀咬。有的经卷可能当时没有干透,又在箱子里捂了这么长时间,保存状况已经非常恶劣,卷如焦炭状令人碰都不敢碰。

赤山寺僧众伏地恸哭,纷纷要求住持立塔撰铭供奉行甫灵骨,再请高手匠人修复这批经卷。张锦麟还真请来了一位高手,此人名叫吴太询。吴太询用了两年多的时间,修复了这批经文古卷,其中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七卷《妙法莲华经》。

当未修复的经册还剩下最后一卷时,吴太询家中有急事必须返回。《法华经》最后一卷所附宣纸上的记录,就是这位吴太询写的。

吴太询感叹,身为江湖册门传人,此次在赤山寺修复经卷,是他有生以来付出心血最多的一件事,也尽展所得传承技艺。但还有最后一卷《方外图志》尚未修复,实为人生憾事,暂收于金丝楠匣中,以待来年再修。

看到这一段记录,丁齐取出了柜子中的一个小木匣。他整理这批珍本古卷时,其实第一个打开的就是这个木匣,但是看了半天没敢动,只得又放了回去。

假如事先不知道木匣中放的是什么东西,几乎谁都认不出来,它就像一根木炭,大小就似小超市里两块钱一根的粗火腿肠。

此物原先应该是一卷装裱在衬纸上宣纸图册,淋湿后又烤干,但当时可能已经打不开了,外面烤

干了里面还是湿的,又装在箱子里闷了很久,质地早已发黄、发褐、发脆,根本无法辨认。丁齐也没敢乱碰,此物给他的感觉只要打开就得碎成渣。

没想到这就是《方外图志》,东西是找到了,可是根本没法查看啊!他不禁又想起了那位修复大师吴太询,其人自称江湖册门传人。册门是江湖八大门之一,叶行也自称是江湖疲门传人。

丁齐以前并不了解什么江湖八大门,就算有所耳闻,也没什么清晰的概念,只以为是过去走江湖卖艺的各种行当。但是叶行给他推荐了一本书,里面倒是有不少详细的介绍,还有种种江湖门槛术、盘局术的讲解。

旧时代的江湖术,分为惊、疲、飘、册、风、火、爵、要八门,涵盖走江湖混饭吃的种种手段。但是真正的江湖八大门,究竟可远不止这些,而是这世上一切人为之道。三山五岳、五湖四海,上至庙堂之上,下至市井之间,皆称江湖。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人世间一切行事之术,皆可称江湖术,古有八大门之说。然而自清末民国以来,所谓江湖术已经沦为流浪艺人骗口饭吃的小手段,这是狭义的江湖,如今很多人所谈的旧社会的江湖八大门,已经完全是狭义了。

广义而言,八门各有玄机。

惊门,是江湖八大门之首,主要是研究吉凶祸福,为人指点迷津。那么如今看相算命的都算惊门中人。惊门始祖是伏羲与周文王,传说伏羲画八卦而文王演周易。江湖术士们常拜的还有另外一位祖师爷就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