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武侠修真>异国猎宝档案> 第663章 套中有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63章 套中有漏(2 / 3)

十二枚,楚小布八枚,不用说,这是楚国与西秦和魏国交易的主要货币之一。

第二种是赵刀,赵国小直刀四枚,甘丹大刀一枚,白人刀一枚,这应该是钱币主人与赵国交易所获。

甘丹就是邯郸,甘丹大刀是赵国刀币的代表,长约十三公分,刃稍凹,柄有脊纹二道,环作椭圆形,环孔较小,正面“甘丹”二字,背刻“十及∧”文。

“白人刀”比甘丹刀略微轻小,刀身直而不曲,环作椭圆形,正面币名“白人”。魏攻克邯郸,赵国迁至“柏人邑(今唐山一带)”,白人即柏人,赵铸白人钱,以维持商贸。后来魏国退走,赵国王室重回邯郸,但柏人邑的铸币处,保留下来。

白人直刀数量相对较少,较为珍贵。

赵国小直刀,是一种非常小的刀币,体型短小,约八公分长,宽一公分。刀身平直,几乎没有弧线,也无磬折,刀首呈椭圆形,刀柄也无脊线。背面无文,但正面“晋化”二字铭文,字体浑厚,书法精美。

这种小直刀出土量很小,珍品,如果按照五百一枚核算,自己赚大发了。

第三种币种为环钱。秦一两环钱三枚,秦半两环钱两枚,秦“文信”环钱三枚,魏“垣”字环钱一枚,方孔环钱一枚。

环钱的学名为圜钱,圆形如环,后世方孔铜钱的鼻祖。据考证它的原型就是纺轮和璧环,在手工业较为发达的地区,二者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环钱在秦国和魏国较为盛行,相比有尖角的布币和刀币,圆圆的环钱很适合随身携带,其上面的孔让人们得以将绳子穿进去,整整齐齐地提起一串。

魏两国的环钱,很好辨认。魏国环上面的铭文,多数为铸钱地点,譬如“垣”地、“共”地,而秦环钱上面的铭文,多为单位和货值,譬如“一两”、“匕半两”之类。

这十枚环钱中,最珍贵的,是那枚“文信”环钱和方孔一两环钱。

先说说文信环钱。

先秦历史的研究,多以秦国历史为核心——没办法,其他国家都是配角,历史记载没秦国那么详细。秦国在公元前336年,,颁布法令,一改从前由私人铸造钱币的传统,宣布钱币只得由官方铸造,官家铸钱的传统,由此而来。

也就是说,从这一年开始,私人铸钱,是违反国家法令的。

“文信”环钱恰恰是践踏秦国法令的代表!

“文信”者,文信侯也,文信侯何人?秦始皇仲父吕不韦是也!

吕不韦“奇货可居”的故事就不去多说,公元前249年,庄襄王任命吕不韦为丞相,封为文信侯,洛阳十万户作为他的食邑,一时间权倾天下。

“文信”环钱,就是吕不韦权倾天下的表现——私人铸钱的利润之高,难以想象,而且,这总公开发行私钱,表明秦国法令对他而言已经无所谓了!

小小钱币,能看出吕不韦功成名就之后的膨涨态度,啧啧,离死不远!

还有一枚方孔一两环钱……准确的说,可以称之为“秦一两”铜钱,后世方孔铜钱的祖宗!

秦始皇吞并六国之前,货币还是很混乱的,战国各国钱币,在秦国都能见到,同时也有秦国自己发行的环钱和新钱——方孔铜钱。

当时为了更好的汇兑老钱,还有一种可能是秦始皇没想好以多少单位为标准值,因此,发行过一批与“一两环钱”等值的“方孔一两”。

等六国一统之后,“方孔一两”退出历史舞台,“秦半两”统一全国钱币市场。

因此,秦方孔一两铜钱,市场上极其罕见。

自己能收到一枚,绝对捡大漏。

所以,李承冲着一枚“方孔一两”、三枚“文信钱”、四枚“赵国小直刀”,一枚“白人刀”这些较为珍稀的钱币,就没打算再和老家伙计较刚才坑自己的那点

事。

第四种钱币是楚国蚁鼻钱,一共六枚。

蚁鼻钱的样子非常奇特,它大致成椭圆形,线条丰富的阴刻铭文就像是爬在人脸上的蚂蚁,所以被称做“蚁鼻钱”。远远看去,一枚枚蚁鼻钱又像是一张张面目诡异的人脸,所以又有人称其为“大鬼脸”“小鬼脸”。

蚁鼻钱流通于地处南方的楚国,以枚为计值单位,小巧精致,又带有小孔,非常便于携带。

前面说过,楚国商贸很发达,他们对各国钱币的相互兑换,货值比例研究的很透彻、并规范出一套“汇率”。因此,楚国的货值,是先秦经济学中最值得研究的。

同时,发达的商贸,也促使楚国的货币铸造水准。楚国的钱币铸造体系很细致,上至金饼,下至铜贝,中间为各国钱币仿制,就没有他们不会的。

说楚国的铸币水准战国最高,应该没有人反对,其成就,表现在蚁鼻钱。

因而别看蚁鼻钱小,它的铸造却堪称战国四大货币体系中最为复杂的。

通常来说,钱越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