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者赵朴树,泉城集邮协会的会长,同时还是泉城收藏家协会成员。
东西没什么可挑剔的,四方联带齿孔边,无折无痕无缺无瘢,品相完美。赵朴树拿着放大镜瞅了眼后便爱不释手,只是,价格给的不高。
看在王建华的面儿上,李承最终同意他的报价——五万五成交。
赵朴树清楚行情,这绝对是面子价!很利索的从大提包中数出一沓现金,堆在两人间的茶桌上。
用镊子将四方联夹住,放入塑封袋中,又夹在带来的邮册中。
交易完成,赵朴树没有立即离开,拉着李承聊起这些年的集邮经历,很健谈的一位前辈。
据赵先生自己说,他从十来岁开始喜欢集邮,算是第一批集邮者,小时候最喜欢的事,就是去大院门房处,偷撕别人家信件上的邮票,为此,没少挨骂,可依旧乐此不疲。
等他初中毕业,开始有工分并拥有可支配的工资后,开始购买新票,那时没什么钱,只能一枚枚的购买,现在想想,懊悔死了——双联票、四方联的价格要比单枚高出太多。
最多的时候,他拥有十六本自制邮册的各种邮票,后来因历史原因,全被没收,八十年代初,他的邮册被退回六本,剩余的全部遗失。说到这,他不胜唏嘘。
老邮册重回手中,他又捡起集邮的兴趣,再度扑上这一心爱的行业。
可能因为年龄的缘故,他不再是当初的那种“只收不放”闷头收集,变得更喜欢交流,经常也会放几张邮票出去,一来二去,他发现这行当的收入,不比正式工资低。
而这种交流,带来的不仅是资金上的宽裕,更使得他成为泉城邮票市场的名人。八十
年代末,泉城集邮协会成立,他被公推为会长,一干就是八年。
四十年矢志不渝,赵朴树的精神很让李承钦佩。
懒得看王建华在赵舒面前的殷勤模样,李承一边和赵朴树聊天,一边翻看着老先生带来的一本厚厚的邮册。不得不夸一句,赵朴树的这本邮册中,还是有些看点。
最老的一套为1955年邮电部发行的邮票,全套18枚,品相不错,印制相当精美。
最值钱的却是一张八分的单枚信销票,号称新丝国十大珍邮之一。
“这是我八一年,帮朋友家偶然间得到的。我的宝贝之一!”见李承关注到这枚信销票,赵朴树老先生顿时来了精神,捋捋衣袖,开始介绍他的“捡漏”经历。
有人说,每一件宝贝的背后,都隐藏着一份运气。这话真心没错,赵朴树不过是出于好心帮人搬家,就能有这样的收获,绝对是运气。
三年前的1993年,一枚中品相的信销票,就能拍出三万元的价格,更何况这枚带有完整信封、邮戳,且接近完美品的实寄封,李承对它的市场估价在十二万到十五万之间。
确实是一件令人羡慕的珍品。
继续往后欣赏,李承意外的发现,赵朴树不仅喜欢集邮,还喜欢收藏藏书票,这本邮册中,竟然还夹有十多张各式各样的藏书票。
藏书票,很冷门很生僻很小众的收藏品类。
如其名,标明书是谁的,一种艺术化的贴纸,通常会贴在书籍的里封、首页或者扉页。
原本只是书籍的一种标记物,和收藏印一样,但文人嘛,总是有情怀的,在设计这些“标贴”时,喜欢用上一些艺术手法,或手绘或版刻,制作越来
越精美,也就成为一种艺术品。
目前所能看到最早的藏书票,是为约翰内斯所有,署名勒戈尔,制作时间在1470年。画面上的刺猬,脚踩几棵被折断的花草,口衔一朵被折下的花,上面飘动的缎带上,幽默地写着“慎防刺猬随时一口勿”的字样。
国内目前所能查阅到的藏书票,为李承爷爷名义上的老乡,苍梧人关祖章所制。
画面上一位头戴方巾的书生,翻箱倒箧之余,正秉烛展卷,潜心攻读,四周散落大量的线装古籍和卷轴,图案上方书“关祖章藏书”五个大字,大小两只书箱上分别标有“书林”“易书”字样。
有关“关祖章藏书”票的制作时间,后人推测在1909年到1914年之间,因为这段时间他曾经留学北羡伦斯勒工艺学校,接触到国外藏书票。
除了关祖章藏书票之外,还有一枚挺珍贵的,1935年李桦先生刻版印制的“双羊藏书票”。三十年代的丝国藏书票,开始与世界接轨,出现“ex—libris”(属于我的书)国际通行印记。
晚上有事,李承也就没有挽留赵家父女吃饭。
王建华送两人下楼后又匆匆跑回来,“李哥,今天多谢了!”
李承从那堆钞票中分出五千散钱退给他,“喏,这是你的介绍费。”
“瞎说!那四方联李哥你给面儿,那么低价格出给赵老头,我还要你中介费那不是太没良心了?”王建华虽然喜欢钱,有时有点混,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