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李承腋下夹着那本六品相山阴堂版的《独赏集》,来到兴化老县衙,他已经得知“古籍善本交流会”的参加资格。
老县衙的古籍善本交流会,最初的高峰是开幕当天,其后几天,每天日下,今天是书市第四天,算是接近尾声,李承只是不死心,怎么也要过来瞅一眼的。
兴化老县衙,此时尚未搬迁(历史上曾经拆迁,后又复建),坐落在八字桥广场东南角,它的隔壁正在修建的建筑,说是兴化市博物馆,实质是清代大盐商李晓波的故居改建成。
兴化故称昭阳,又名楚水,宋天圣三年(1025),三十七岁的范仲淹在兴化担任县令,就是在这里办公的。范圣在兴化不仅留下治县贤名,更留下一座实实在在的利民措施——捍海堰,遥遥千年,至今还在阻挡海水,卫民护田。
八字桥广场其实很小,由最初的县衙堂前街改建而成,此时被几道警戒线拉上,两名工作人员站在入口处,李承亮亮手中的《独赏集》,便穿过守卫。
其中一位工作人员示意李承进入衙前厅展售,又和他简单聊聊这次交流会的规矩。
这次古籍善本交流会,特设临时展售区——来参加交流会的客人,将自己的古籍登记后,放入柜台中公开展示,供其他客人挑选。如果有人看中,或买或交换皆可,如果没人挑选,傍晚时可以凭整件将自己的藏品带回家。
组织方还是挺有想法的,这种提供平台增进藏家之间的交流,很符合“雅书典藏”的风范。
衙前厅的帐篷中摆着两张桌子,一位二十来岁的女孩负责登记,另一位四十来岁的男鉴定师负责鉴定游客带来的藏品是否值得展售。
这会没什么人,两人正在低声说笑,李承走过去,将手中的这本《独赏集》,放在桌上。
那位中年人扫了眼《独赏集》,又抬头看看李承,微笑着点点头,“来得有点晚了啊,我们这活动都快要结束了。”
“
是挺遗憾的”李承扯过桌前的座椅坐下来,同样微笑点头回应,“我得到兴化书市的消息已经晚了,专程中海赶过来的。怎么,古籍善本交流会已经快结束了?”
那中年人拿过《独赏集》,摊在面前,边鉴定边说,“这种交流会,第一天人最多,往后几天就没什么好东西出现,明后天差不多就可以撤摊了。”
“哦?这次有什么好书出现?”李承说话时,盯着此人鉴定手法,捻纸张、查书脊、看麻线、对纸色,相当娴熟,是个老手。
“好东西开幕当天上午就被人买走,啧啧,真是好东西,南宋福州开元寺版,《大般若经》第九会《金刚般若》卷十五,比你这书品相还好,至少有八品相。被一个剑州以二十五万买走了!有钱真特喵好,我们涂馆长眼睛滴血,又能奈何……”这位中年人说话挺有意思的,边说边摇头感慨。
李承咽咽唾沫,我去,真是好东西啊!
《大般若经》是唐玄奘“西天取经”取回的核心经卷之一,一共六百卷,分为十六会(会即经典的意思),其中第二会、第四会、第九会是《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核心思想。
福州开元寺始建于公元六世纪,不仅是千年古刹,更是南方佛教刻印经书的重要寺庙之一,宋明以及清末,和国曾在开元寺“弄”走难以计数的开元佛经——后世有人简单预估,和国境内存有各个朝代的开元刻经不低于四千卷!
李承低声叹了口气,自己还是来晚了!他又问道,“不是说1795线,怎么还……?”
那鉴定师苦笑,调侃道,“事总有特殊对待嘛,谁让买家是剑州呢?”
这么一点题,李承顿时明白过来。
那位中年人鉴定完毕,扭头对旁边的小姑娘说道,“昆山山阴堂《独赏集》,品相六五,可放在三区展售。”
他又回头对李承笑笑,“东西不错,你配合小刘登记身份信息。另外,你这本书也要标一下预期展售
价。”
登记需要身份证,李承没有,只能掏出丝侨证放在小姑娘面前。
那中年人眼睛微微一缩——他有些后悔刚才“秃噜”出的那句话……
李承笑笑,“我没去过剑州,北羡丝侨。”
那中年人哈哈一笑,向李承伸手,“兴化博物馆于中兴,没想到我们这小地方搞的交流会,还能吸引北羡客人。”
“李承,于先生叫我阿承就行。”李承的姿态放得很低,与他握手笑道,“恰逢其会,听说有这么个交流会,很感兴趣,就过来学习一下。”
那位名叫小刘的姑娘登记完,又双手递交给李承一块铭牌,上面标号a3—16,三区第十六件展售品,又递给李承一张空白纸条,示意他自己在上面填写心理预期价。
李承随手写上一千元。
于中兴看了眼,笑眯眯没说话——很多不想出手藏品的人,但又想展示一下自己的藏品,往往都标个高价。他以为李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