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之学,学在泰州。
这话并不是说江南人的学问都在泰州,而是夸“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音n),乃阳明心学王守仁的弟子,泰州安丰人。
与阳明心学得不到朝廷认可相反,王艮所创泰州学派,以“百姓日用即道”为核心思想,传播阳明心学中的“理在人心,知行合一”理念。这一学派大都致力于封建道德的普及和宣传工作,规劝人们安分守已,息事宁人,因此泰州学派一度受到朝廷的青睐,成为晚明的显学。
也许,王守仁自己也没想到,他眼中的“叛逆”弟子王艮,最终会成为阳明心学的最大传播者和一派学宗。
没错,王艮在王守仁的眼中,并不是个优秀学生,甚至连好的学生都算不上。
王艮拜师非常晚,1521年,三十八岁的王艮才拜王守仁为师。
其实,他拜师王守仁,最初并不是为求学,而是“经商”——他家商号(盐贩)想要扩江西市场,有人给他出主意,王守仁在吉安有书院,弟子众多且多是当地名流子弟,如果你能混到他们中间,必有所成。于是,他还真的去拜师王守仁……此事见载于王艮的再传弟子李贽(李为王艮的仲子王襞的门生)所写的《续藏书·王心斋公艮传》
因为拜师时心智已经成熟(三十八岁),又或者另有他图,所以王阳明第一眼看到他时,就觉得这人还不如他九岁的儿子王襞知礼——没错,这人又耍了一点小心思,他担心王守仁不收,于是拜师时带着九岁的儿子一起,怎么也要在儿子面前给他老子一点面子吧。
王守仁一代宗师,看破他的小心思,当即收下他为弟子,但同样点拨他,把他的名字改成带有静止之意的“艮”字,赐字“汝止”——意思是“你可以了,安静点吧,别那么多小心思”。
不仅如此,王守仁还将他的儿子王襞归入门下旁听(非师徒),让父子两人同时站在门下
听课。
呵呵,一代大师,也挺有意思的。
王艮的“不听话”还体现在上课时喜欢和老师、同学辩论。
有一次,王守仁讲“格物致知”时,说道探究事物原理,而从中获得智慧(或从中感悟到某种心得),这是阳明心学的核心立论点,即“心就是理”。
王艮又开始发散,他站起身向王守仁提出自己的见解,“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格物就是明白自己所处位置,安身立命之本”的意思。
两人展开辩论,谁也说不服谁。
这句话没办法说对还是不对,基于以前的儒学经典解释,是完全没有的,但又没有典籍说它错误,也成为后来泰山学派的基础思想之一。
还有一次,王艮差点被王守仁逐出门墙。
入学两年后,王艮自觉学的差不多,他北上京师,一路上打着王守仁的弟子名头,四处讲学,所到之处宣扬的并非正统阳明心学,却是他自己“不拘泥传注”的各种心学解读。
这些书院中有很多王守仁的朋友,纷纷给他去信询问,你阳明心学又有新的见解和理论?
把王守仁气得……欲设法召他回来“痛加制裁”,但已鞭长莫及。
纵观王艮所做作为,其实不难看出,其中透着“商人”的小狡诈和“底层知识分子”懂得“愚夫愚妇”需要什么的“大智慧”。
他的讲学非常有煽动力的,由于他非经院出身,一生文词著述很少,着重口传心授,使下里巴人明白易懂,这成了泰州学派的特色之一。
王心斋在泰州“安定书院”讲学多年,后又筑建“东陶精舍”,创泰州学派,为泰州带来的不仅仅是学识上的开阔,更多的还是为泰州当地的知识普及带来极大影响——他以“不以老幼贵贱贤愚,有志愿学者,传之”的心态,广招弟子,为泰州文风大盛,立下不世之功。
所以,泰州人很喜欢王艮。
说他的“泰州学派”借阳
明心学的外衣宣传自己的道,这没错,王艮的很多说法其实并非阳明心学所崇尚的;说他的“泰州学派”是阳明心学的衣钵,这也没错,王艮的理论出发点依然是阳明心学的核心“心即是理,知行合一”。
这就是一代奇人,商人学宗,王艮王心斋!
李承来到泰州小城,住宿的宾馆斜对面,就是王艮当年曾经领袖群伦的安定书院,解放前的泰州学堂、时敏中学,现如今的泰州中学。
先生早已作古,道场也已经沧海桑田,好在王师的崇学敏敬,有教无类,被泰州人继承下来。站在宾馆房间看楼下西门大街就能发现,这座城市的老人小孩,喜欢在树荫下读书,其次下围棋,少扑克麻将,至于闲散年轻人,所见不多,应该是上班或者去工厂。
这是一座积极向上、富有学识的城市,也是一座安静祥和却又生机勃勃的城市。
选择这里落脚,是因为付河中(付老的大名)曾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