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济明莫名其妙。
只见李承单手握住壶口,抓紧,将壶底侧竖起来,另一只手拿着竹筷,用粗的筷子头,轻而均匀地敲击壶底边缘,发出沉闷的都嘟嘟,像啄木鸟啄树干的声音。
然后,李承转动壶口,变成作手执壶柄,同样是筷子头,敲击在壶身部位,这次,发出清脆的“铛铛铛”声音。
咦?嗯?两者一比较,朋济明醒悟过来,惊地张大嘴,“这……这……这是套底?”
摇摇头,李承放下方壶,笑着回复,“是填底,不是套底。”
“你是说……底部有款?然后被人填起来了?”朋济明很自然的想到。
李承点点头,微笑不语。
朋济明
伸手拿过方壶,就底部位置仔细观察,依旧瞧不出来端倪,手指敲敲壶底,感觉确实有些不同,这才放下。
“哎呀,真想现在就看看填底隐藏着什么?”其实不用看,他也能猜到,肯定是底款无疑。可是人吧,天性就喜欢窥秘。
今天的黑市之行收获颇丰,两块可能有货的原石,一方邵大亨的填底紫砂方壶,李承已经挺满意,但还不够。
大亨壶在侠州的价位是三十万港纸上下,折合币不过四万五千左右。那两块原石还不知道货色怎样,而且很小,再涨也不会有多少价值,买它纯粹是心理满足。
正在低头吃包子的朋济明,突然抬头问道,“威尔斯,你会特异功能?就是那种……透视?”
呃?李承愣了愣,反应过来,这家伙,太能想象——前几年的《赌圣》正是侠州“特异功能风潮”的产物,朋济明很显然也受到影响。
“其实是拿上手后,感觉配重不对。”李承笑着揭开谜蛊。
当时看到这方紫砂壶时,李承一开始也没有在意,可它毕竟是方壶,于是上手看看。
在紫砂壶行当中,实际上求圆容易,但求方很难。
方器的制作难度非常大,所耗的时间精力比其他器型要多得多,而且方器造型规则要求为“线条流畅,轮廓分明,平稳庄重”,以直线、横线为主,曲线、细线为辅,器型的中轴线、平衡线要正确、匀挺、富于变化。
方器除口、盖、的、把、嘴应与壶体相对称外,还要求做到“方中寓圆,方中求变,口盖划一,刚柔相称”的“哲学标准”。
正因为苛刻,所以才有“一方胜三圆”的说法。
也正是因为方壶少见,李承才会上手。一上手,他很快觉察这壶有问题——配重低。
因为外貌太朴实,换成其他人,
绝对认为是执壶工匠手艺不行,导致配重偏低。
可李承眼光锐利的很,这件方壶,外表看似朴实,实则透着一股“大巧不工、重剑无锋”的厚重与古朴。
有了疑问之后,李承开始精鉴。
紫砂壶造型从自然到人文,出现过的款式不下千种,但造型不管多么丰富,都离不开壶的身、盖、流、把、钮、底这六个基本元素。
鉴定一把壶的价值高低,需要看泥质、器型、气韵以及工艺,而鉴定壶的手艺好坏,则最主要看身盖流把钮底这六大元素的工艺水平。
器型,没问题,方正朴实,以壶嘴和壶柄为中轴线对称;气韵,方中融圆,去方正之拙,圆润中有型,同样是上品之作;泥质,为精细白沙为底,掺和一定的紫砂形成现在的深橙,泥为精泥,色为俏色。
通体古朴典雅,朴素自然,不张扬却非常耐看,大家手笔。
再鉴定工艺,壶肩颈项及腹,骨肉亭匀;口盖直而紧,虽倾侧无落帽之忧;口内厚而狭,以防茶水溢出;气眼外小而内巨,如喇叭形,均无窒塞不通之弊。
每一位大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成就越高,风格越明显。
结合对这件紫砂壶年代的判定,看着看着,李承心底越发确定,这就是邵大亨的天圆地方壶。
鉴定还有一处疑问,那就是留款。
这把壶守愚抱拙,明显是邵大亨年岁已高时所知壶器,为何无款?
至此,他想起配重不对的问题,有心推测下,很快发现“填底”的秘密,壶底边缘有一圈白痕,非有心人,绝对会将这道白痕当成壶底摩擦的痕迹。
其实不是,它是接痕。
这同样是一件从北方流入侠州的货品,也是混乱年代有人为了保全这把大亨壶所作的掩真手法。
掩真之人,同样是高手一名,做的天衣无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