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来份鱼粉。
沿着书市隔壁的小街往里走,密集的小吃帐篷里面蒸腾着热气,肆意挥发着各种香味,还有流动的小摊车,不停招呼路过的人。
李承在一位阿婆的车仔面摊位前站住脚,实在太香。
摊位是由两轮木制平板车改装的,前后支撑架收起来后,推着就走,很方便。一位五六十岁的阿婆,站在车边,也不吆喝,安静地等待客人自己上来。
还有一位七八岁的小丫头哈欠连天的坐在阿婆身边,见李承站在面前,她揉揉眼,细声细气地问道,“大哥哥,来碗面?”
“煮食格”中的汤汁、面条、香葱、香菜,散发着来自心底的熟悉气息。
嗯?李承一惊!这感觉很像当初贾郑亭和罗根记忆复苏的样子?
可是,为什么没有那种潮水涌来的后续?
自己以前经常吃车仔面?
见客人没理会自己,小丫头往奶奶怀里挤了挤,那位阿婆双手比划,呀呀两声,原来是位哑巴。李承惊醒过来,忙笑着点头道,“不好意思!阿婆,给我来一碗。”
闻着香味,李承咽了咽口水,找个塑料凳坐下,思绪又回到这香味上。
自己为什么会对这味道熟悉且敏感?
很想问那位阿婆一句,自己以前是不是经常吃她做的车仔面?可对方是一位哑巴,而且自己离港三年时间,估计也不记得了。
李承的目光先是落在那位阿婆身上,有点莫名的熟悉感,但就是想不起来。再落在小丫头身上,身材有些瘦弱,典型的穷人家的孩子,对她,没有半点印象。
这位阿婆,还有她的车仔面,应该与失忆前的自己,有过交集。
只是不知道,对方是否还记得自己?
这是他回港以来,第一次发现熟悉的痕迹,可不打算放过。
见那小丫头在玩,李承挪动椅子,稍稍靠近些,低头问道,“小妹妹,这么晚还不回去休息?”
小丫头抬头警觉地看看他,又扭头看看奶奶,“等奶奶一起回家。”
“这么小就知道心疼奶奶,真乖!”李承离开座位,蹲在她面前,让自己看起来更和蔼些,“小妹妹,我好像见过你。你家原来是不是在元朗大破?”
因为老居所在大陂,如果说真的是自己失忆前接触过对方,那只能在元朗大陂。
“咦?你也是大陂的?”七八岁的孩子,没什么心机,她立即好奇的反问。
确定,以前见过,或者说以前经常吃这位阿婆的车仔面。
李承还想问两句,可阿婆端着满满一碗车仔面,放在他面前的桌子上,顺手又将素女你牵开,笑着朝他点点头。
既然自
己记得对方,那说不定对方对自己也有印象,李承立即同样笑着点头,指指自己,“阿婆,你还记得我吗?大陂,李沛伟的孙子,阿承!以前经常吃您煮的车仔面!”
阿婆只哑不聋,听到李承的话后,往前凑一步,凝神细看。
显然,她知道李沛伟及他的孙子,只是,三年时间,李承变化很大,而且在贾郑亭和罗根记忆复苏后,整个人的气质也有着巨大变化。
阿婆端详相当长时间,突然间双手一拍,啊啊的叫了两声,神色欣喜,紧接着几根手指连续环绕。李承懵圈啊,这是哑语,自己哪懂啊?
希冀的目光落在小丫头身上,如此复杂的哑语,她同样不懂。
好不容易找到点线索,李承可不愿放弃。
最终,他记下阿婆家的地址,等明后天有空,带上一位哑语翻译,再去她家中拜访。
第二天一早,李承带着拉夫特,在薄扶林道书市买了一套笔墨纸砚,包装好,送给老爷子做礼物。
三人组在港城开分店,需要有圈内引荐人,老爷子很合适。公司的法人和总经理都是拉夫特,此事需得他出面请饶老,昨晚李承已经叮嘱过。
与很多国学大师酷爱收藏不同,饶老家中藏品很少,有时购买一件,欣赏几天后立即捐赠给港大或者其它博物馆。他认为,真正的高价值藏品,就应该在研究所、博物馆中研究陈列,所谓私人藏家,大多数都是“屯财”,这种将文物当货品的行为,不足取。
所以,他很少涉足收藏圈,上次帮助郑老掌眼,那是因为当年周家与饶家关系莫逆,又有郑老的捐赠承诺,他才起行纽来。
看在弟子的面上,他还是很爽快的答应,三人组侠州分店开业时,带几位朋友去捧捧场。
老爷子的倾心帮忙,让李承很为前几天的魔怔而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