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帝怦然心动!
开国四郡王不降等让文官们的如鲠在喉,又何尝不是景德帝的心病?
他也想摘了四郡王不降等的帽子,可他没办法直接这么干。
太祖要尊重,景德帝也不想留下德薄寡恩的坏名声。
四郡王还不到天怒人怨的地步,所以现在并不是很好的时机。
相反,景德帝还要替四郡王说好话,历数功绩,将他们高高捧起。
需知“登高必跌重”,如今的维护和风光,又岂知不是他日的枷锁?
以张政为首,致力于“去王化”的文官们也不气馁。
王爵若是有这么好摘,前辈们早就完成了,哪还轮得到他们这一代?
虽然不容易,但好歹看到了希望,“去不降等王爵”只有零次和无数次,既然已经提起,那以后还会被无数次提起,只待四郡王出现纰漏被抓住鸡脚。
张政莫名有种直觉,前辈们未完成的事业,或许不会再留给景德之后。
因为皇帝有野望,首辅有能力,更重要的是,这一朝还有辽国公。
他扭转了大夏北方长期处于弱势的对敌地位,解决了朝廷最头疼的北境边危,重整了腐朽颓靡的军事格局,让皇帝脱离了不得不依赖故爵的桎梏。
世宗太上皇何尝不想做到如此?
可终明绍一朝,太祖时期故爵仍在,余威更甚,有兵有将有功,世宗太上皇如何能轻动?
就连世宗太上皇最能信任依赖的贾代善也是贾家人,生于贾家,长于贾家,所交之流无外乎故爵一脉,又怎能免了“先家后国”之俗?
贾瑚就不一样了。
生于贾,长于野,视贾家如仇敌,对故爵如贼寇,待君王如父母。
毋庸置疑,这都是经过验证的!
不光能打胜仗,还带出来一批人丰富武将队伍,强势挤压故爵的生存空间,将他们渐渐踢出掌兵的行列。
新人取代故爵,景德帝有精兵、有强将、有新粮、有威望、有民心。
若是这样还不能完成前辈未尽的事业,张政觉得自己可以自挂东南枝了。
防备贾瑚,压制贾瑚,最后还要倚仗贾瑚,不知道是幸运还是不幸。
张政站在金水桥头,望着走到金水桥尾的贾瑚,心情很是复杂。
这一瞬间好像似曾相识,张政不禁有些恍惚。
直到贾瑚越走越远,身影隐没于众人,张政才回过神来,摇摇头自嘲一笑,迈开腿继续前行。
在开大扫射朝臣这件事上,贾瑚一向是个独行侠,通常是一个人把一帮人拉下水,很少见他团结一帮人一起攻击谁。
再加上他平日里甚少跟朝臣来往,这就让人难免产生轻视之意,总觉得他位高不稳,有势不大,根基浅薄。
但一向不显山不露水的辽国公,这次可不是单独作战了。
自正月初六大朝会后,贾瑚的反击还在不断进行。
来自辽东、山西、直隶、山东、陕西、湖广等地的弹劾奏章纷至沓来,或检举跟荣国府关系亲近的官员,或揭发贾家薛家不法之事。
诸如贾家管事借庄头之名在辽东欺压百姓,贾家金陵几房仗势欺人,薛家商号勾结官员获利不法等等,皆被公之于众。
一瞬间,仿佛有全天下都在与荣国府作对的错觉。
但关于荣国府和薛家三口本身,这些弹劾却是只字不提。
明明荣国府这些人身上的事儿也不少啊,为什么不直接对付呢?
因为元春。
那是贵妃的娘家,贵妃是皇帝的爱妾,皇帝说不在意,贾瑚能真的一点面子不留吗?
而且砍大树,直接放倒容易压坏花花草草,最好是循序渐进,先去其枝桠,再除其主干,最后连根拔起。
如此才能最大程度的不破坏周边事务。
少了树枝树叶支持的荣国府,想要存活就得想方设法的汲取营养,说不定还会做出什么违法乱纪的事。
这样一来,将来朝廷重拳出击,人们只会拍手称快,再不会说什么卸磨杀驴德薄寡恩之言。
为此,贾瑚甚至都没有动用京畿的力量,不然光是赖家兄弟干的那些破事都够宁荣二府喝一壶了,更别提还有插手诉讼、左右司法、放高利贷这些。
真的,为了大夏,为了景德帝,辽国公付出了太多!
这个家,没他得散!
可尽管贾瑚已经很收敛了,荣国府依旧是应付的手忙脚乱,薛家的商业也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五司会审,不断有新的证据被挖出来,不断有新的人被牵连进来,锦衣缇骑不是在抓人,就是在抓人的路上。
虽有王子腾、镇国公、北静郡王、东平郡王等故旧老亲为之周旋,但也仅仅只能保住宁荣二府和薛家本身不被连累,那些查有实据犯了法的,依旧是该抓的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