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
骊山陵在修建的过程中,用到了一些从西域弄来的新式材料。像这种新来的好物,都是头一个进贡给君上的。
太子殿下在骊山陵上面出钱很大方,所以很多西域商队都很乐于去搜寻骊山陵用得上的东西,比做别的买卖更有赚头。
那些商队回秦之后大多就会直奔骊山,将商品售给将作少府。
好消息是中途没绕过路,也不怎么多作停留,沿途的大小城池许多他们都没进去。坏消息是即便如此,从陇西入境一直到抵达骊山,中间也能接触到很多人。
要是这个疫病传染性强些,只怕早就在陇西和内史传开了。
如今看来,它的传染性一般。尤其是它只感染体弱之人,所以还算好控制,而且稍微用点药就能痊愈。
已有身强体壮的士兵顺着商队的行进路线一路调查过去了,尽量把疫病掐灭。目前收到的都是好消息,还没发现其他地区有染病者。
隔了几天又有医官从骊山回来,带来了更详细的内幕消息。
医官说他们用这个疫病做了实验:
“据臣等
的观察,该疫病一般潜伏半月才会发作。起初是商队里有个人在外头受了伤,身体变得虚弱,才被疫病侵袭,但当时还没发病。”
能去西域走商的不可能是体弱之人,而身体强健的人似乎不太容易成为病毒的携带者。
这次是商队运气太差,快到秦土的时候遭遇了马匪。怀疑是小股的匈奴人伪装成的匪徒,故意劫掠大秦商队报复。
然而商队配备的护卫也不是吃素的,被打残的匈奴小队没干得过他们。除却有个商人受了伤之外,别的损失倒是没有。
商队回忆说他们受伤之后去了附近的戎人部落暂时歇脚,待了几天就继续出发了。本来伤势不算重,因为赶路才又恶化起来。
桥松便问:
“为何着急赶路回来?”
医者答:
“他们出去跑一趟商要好几个月,许久不见家人了。而且跑商也是有成本的,大家都想早些把手头的货物换成钱财。”
遭遇马匪一事让商队越发不安,担忧在外面待久了又会遇到危险。货物放在手里哪有换成钱安心呢?
在外头养病也不如回国养病方便。
所以那伤者也不顾自己的伤势了,说服了大家先一起回国。结果他因为受伤被疫病感染,潜伏了半个月后病症爆发,又感染了别的人。
商队从陇西到骊山没花太久的时间,这期间伤员都没生病。检查的士兵自然不曾发现异常,确定了商队的人只是受了伤、带来的商品也没问题后,就放他们过去了。
伤员在骊山驻扎交易的时候恰巧病症爆发。
也不能说恰巧,毕竟他在骊山待了好些日子。到骊山之前心里一直惦记着出售商品的事情不肯停留,到了骊山之后伤情严重了干脆留在当地养伤。
这么一来,就给了病菌在骊山传播的机会。
由于潜伏期的存在,当时只有他一个人发病。症状虽然奇怪了点,可没有第二个同样症状的病人出现,别人就只当他是得了什么稀奇古怪的病。
直到半月后刑徒里也有人发病,大家才发现这是传染病。
目前商队已经被控制起来了。
这件事情可大可小,将作少府也不知该如何处置。商队并非故意传播疫病,直接治罪似乎不妥。
桥松长这么大还没见识过疫病,但也听说过疫病的可怕。
他追问了许多细节,比如病是怎么传播的、潜伏期怎么确定自己染病了、潜伏期的人会不会继续传染给别的人,等等。
医官自己都没研究得这么细,被太孙追问得头都大了。
扶苏等桥松把想问的全都问过一遍之后,看向医官:
“问题都记下了吧?照着这些,再回去好好钻研一番。”
研究医理可不能不求甚解,要把方方面面都琢磨透了才行。难得有个这样危险性很低的疫病出现,不借此机会总结出疫病的规律,实在浪费。
医官也意识到了事情的重要性:
“是,臣一定仔细钻研!()”
不同的疫病不一定都有类似的发病模式,但世上很多规律都是共通的。
这种疫病有潜伏期,其他疫病是不是也有?这种疫病通过飞沫传播,那其他飞沫传播的疫病,是不是也和它存在相似的特征?
医官走后,塞外的探子也传来信息。
之前商队短暂停驻过的戎人部落确实在爆发瘟疫,染病的都是部落里的奴隶。
商队在部落借住时,部落以表友好,肯定不会让他们住在靠近奴隶的地方,商队也没在人家的地盘上乱逛。再加上戎人自己刻意隐瞒疫病的消息,因而商队并不清楚那个部落其实有问题。
只是戎人自己不懂消杀,恐怕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