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明求生记拉拉袖>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明时报》(二)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三百五十三章 《大明时报》(二)(2 / 2)

主体实际性和客观真理性。

科学的解释性就是说科学本身是一个系统,具有很强的整体性,在遇到一类问题时,我们可以运用科学来解释。科学并不是知识的简单的堆积,它提供一系列的概念,用这些观念对科学事实进行解释。科学常常把材料分为不同的类型或种类,如数学分了很多学科分支,比如高等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科学不仅仅可以解决一个问题,而是要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可以说这是区分科学和非科学的一点。

科学的精确性是指科学可以明确的说明某一方面的事物,并且是精确地,不是模棱两可。超出其范围的事物,有时它是没有办法解释,就是科学是有一定范围的。科学不接受任何模棱两可的、有歧义的陈述。

我们所处的大地是一个圆球,称为地球,天地之间天分为五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外逸层,对流层高约三千丈,平流层高约一万五千丈,中间层高约二万四千丈,热层高约二十四万丈,外逸层高约九十万丈,高出外逸层之外就是传说中的天界,也就是外太空。脱离了地球引力,一切物体可以悬浮在空中,所以地球本身就悬浮在天界之中。围绕着一颗恒星即太阳转动,除了我们的地球外,还有七个行星在引力的作用下,跟地球一样也在围绕太阳转动,地球自身产生的引力,让我们看到了月亮,地球围绕着太阳转,月亮围绕着地球转,这就是引力的作用,水往低处流也是地球自身的引力作用,下雨也是引力的作用,东西总是从高处往下落也是引力的作用。/

科学作为对事实的解释并非笼统的、一般性的陈述,而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这些命题在可控的条件下可以重复几次实验的检验。一切的科学理论必须能够经得住实验的检验。所谓真金不怕火炼。科学的检验性其实蕴含着批判性,就是一切的科学理论都要经过检验批判,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这就是科学的发展过程。

儒学带给我们的道德伦理、家庭纲常、礼仪卫生等,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学问自用、自强不息。维护礼治,提倡德治,重视人治。它是我们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也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而把儒学跟科学对立起来的论调可以休矣。

我们有了儒学为“仁”和“礼”,加上用科学的去伪存真之法做事,就会让国家变的强大,让百姓生活变好,让军队战无不胜,让大明风调雨顺。

章子俊很明白要让此时的明朝人接受科学,就要把儒学捧起来,敬起来才行,要不然那些儒家的卫道士们,分分钟就把科学给灭了。墨家、道家、法家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

就拿儒家与墨家作一比较。墨家提出“兼爱”,这一观念在肯定人道价值方面,与儒家的“仁”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仁”基于亲亲之情,“兼爱”则并未赋予亲亲以优先性,后来的儒家学者(尤其是理学家)一再由此辨析“仁”与“兼爱”的差异,但在关切人这一点上,二者确实有一致之处。然而,墨家对“礼”总体上持批评态度,其“非乐”“节葬”的主张以及对“亲疏尊卑”“昏(婚)礼威仪”(《墨子·非儒下》)等的抨击,从不同维度体现了这一点。这种取向,具有重于“仁”而轻于“礼”的特点。后来的佛家在某种意义上也与墨家有相近之处,他们主张慈悲为怀、普度众生,在这方面与“仁”和“兼爱”并不相悖,但同时对“礼”所规定的伦理责任(包括家庭伦理)和社会义务(包括政治义务),则疏而远之,从儒学的角度看,其中同样蕴含有见于“仁”而无见于“礼”的趋向。

所以说章子俊最担心的是科学带来颠覆性打乱了儒家的“仁”和“礼”核心主张。也是章子俊所不能控制住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