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历史军事>大明求生记拉拉袖> 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十)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百二十七章 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十)(1 / 2)

牛易点头道:“这药材里有一味乌头,若不是我用银针测出,几乎很难发觉,顾员外的病便是因为这乌头没有泡制好所致,乌头在药方中有散寒止痛、回阳救逆、风寒湿邪之功效,若没有去除毒素,却是害人的药。”闻言顾员外大怒,对着身边的管事说道:“去给我查明此事,我绝对饶不了这阴险小人。”

既然找到了病因,对于中毒这种症状,还是牛易的强项,治起病来便顺畅了许多,于是便为顾员外开了一张药方,想必喝上一些时日便会痊愈了。关于张神医为何要对顾员外这样做,后然才得知是张神医受了顾员外的对头银两,利用顾员外的病,让张神医做手脚,不想被牛易抓了正着。

从此牛家医馆生意更好了,昔日的贫穷人家,日子也有了盼头,牛二宝跟周氏整天乐开了花,帮着采买药材,整理切片,后又收了二个学徒帮着称药配药。

不想好日子没过上几天,祸事降临,张神医收买了当地衙门中的典吏,说是牛家医馆没有朝廷行医照书,无法课税,要罚银还要关闭医馆。面对官府的压力,牛家医馆想要生存下去就很难了,行医的文书要有太医院统一颁发。

在这里就要说说古代行医的事,在明朝以前行医不需要资格证明。这是因为习惯法使然。但是自明朝起,国人行医是有“证照”的。如果违规一次,终身不得行医。

明朝以前求医,一般只寻找老中医。医家祖上三代从医的,才会去求治。一般的江湖郎中,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去找他治病。如果郎中因为误用了方子,害死人命,朝廷也会派人来检验。取证的时候,会向本县本乡的名医求证,看医生开出的方子是否有违常理。比如自宋朝开始,会在县里惠民药局设医生,免费给穷人看病外,就是查验一些江湖郎中的药方,是否乱用方子。

到了明朝后,从医的人家是子承父业,世代沿袭的。一个人是不是合格的医生,朝廷有户籍可查。如果违规用药,朝廷可以“不许行医”。可见,古代虽然没现代意义的“行医执照”,但肯定有区别医家与常人身份的证明文件。但凡开设医馆、药局,必须出示相关的文件,而这个文书就要有太医院中的太医署颁发,如果没有,肯定办不成。可能大家听说过御医,也听说过太医,很多人想当然认为二者就是不同的叫法而已。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御医就是太医,但太医却不一定是御医。御医是一个有正八品品级在身的太医,而太医却不一定是有品级的,比如食粮医士、冠带医士、支杂职俸医士和支品级俸医士等太医就都是无品级的。太医品级有高于御医的,也有低于御医的。比如院使、院判的品级是要高于御医的,院使是正五品,院判是正六品。再如吏目的品级是要低于御医的,吏目是从九品。御医是有单独看病,处方权的,而太医却不一定有。比如太医院中的医生,他们就是没有单独的看病与处方权的。御医的医术是太医中最为高超的一类人,多数太医是比不上他们的。明朝是一个等级非常森严社会。

《大明律》还明文规定,如果医生开错方起了纠纷,可以找别的医生专家来验证。这就把过去处理医疗纠纷的习惯,正式纳入了法律明文当中。能有更加有效地保证百姓的安全了。

可是像清涧这样的一个西北县城,人口不过几千,最缺的就是药局及医馆,连江湖郎中也很少,行医通常官府是不会管的,除非闹出人命,有人上告时才会上纲上线,这一下就把牛家医馆彻底给打趴下了。

牛易一家不得不关闭医馆,另寻出路,最后牛二宝带着全家来到了米脂开店行医,可是搬家的花费很大,已经把这几个月来牛易行医赚来的银钱全部花费了,无力重新租店铺门面房,连居住的房也租不起,牛易道:“只要全家有一个容身之所,先行脚行医吧。”就是跟算命测字一样,手里拿着一个幡,上面写着“半仙”这种,江湖郎中也是一样,打一个幡,上面写着“手到病除”等字样,可是这行医,收入跟叫花子差不多,很难吃口饱饭,更别说养活全家了。

某日牛易行脚到城门口旁,看到一张斑驳的告示上写道:“延绥区移民平安镇者,赏地十亩,免赋税三年,住房一间,行商者铺面房一间,并给与一切便利......”后面的字因风吹日晒已看不清,牛易一想不管是什么,官府的告示不会有假,最说在米脂这样下去也不是个事,只会拖累全家,何不去平安镇碰碰运气,连忙赶回家中跟爹爹牛二宝说了此事,牛二宝一听有这样的好事?此地距平安镇只有几十里路程,到哪里不能安家,只要有房住就好办,当即就同意了牛易的想法,为了保险起见,又特意去问了街上的许多人,打听平安镇的事,目前在米脂城内的许多商家,都在平安镇上设有分号,原因很明白,可以白得一间商铺,地十亩,那怕没什么生意,这些全是不花银子的,何乐不为,就这样一家人次日赶着牛车去往平安镇。

目前在平安镇最忙的就数知事邱骏了,前来平安镇上的人家越来越多,从四面八方涌来,全是拖儿带口的,沿着无定河走向的平安大道两边上,建起了数不清的商铺,连绵十余里,有平安伯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