庙会又称“庙市”,是在寺庙及其附近定期举行的一种民间信仰活动,流行于全国各地。
一些大型庙会在唐代已有相当规模,至今仍传承不绝,影响广泛。各种庙会都有自己规定的会期,大多为某个传统农历节日或宗教及民间信仰纪念日。庙会具有集中性、群体性、固定性的特征,庙会期间,各种民俗活动、技贸活动得以当众充分展示,活动内容丰富多彩,迎神赛会也是庙会的一种形式。在我国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以及台湾地区,信众普遍的传统庙会都是从大陆传入的,与母体有着割不断的联系。在海外华人居住区,许多从祖国带去的庙会都香火旺盛,以特殊方式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
火宫殿位于湖南省长沙古城坡子街北侧,其火神庙主要供奉火神祝融。火宫殿火神庙会是融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地方传统民俗活动。长沙火宫殿的火文化要追溯到我国古老的氏族部落时期。那时人类已广泛地利用火来煮食和取暖,但因用火不慎,常造成灾难。为减少火灾,约公元前26世纪-公元前21世纪,帝喾就任命有专门管理火源的火官因祝融管理火源有功,死后葬于南岳衡山,并建祝融庙,名曰“祝融峰“。为了纪念这位火官,在长沙坡子街便建设了“火神庙“至清乾隆12年6月23日(农历),火神庙重修落成,以后这一天就定为火神寿辰祭日。每年这天,地方官府出资筹办隆重的祭祀仪式,地方商会组织商家参与。祭祀后,人们抬着火神爷绕城游行。
据《湖南通志》载,明末清初湖南各府、州、县建有火神庙一百余座。随着历史的变迁,众多的火神庙早已荡然无存,唯有长沙火宫殿火神庙保留至今,成为传统火神崇拜民俗传承的重要场所。祭祀火神是火宫殿庙会的重要内容,历史上,春秋仲月有官祭和民祭两祭。祭祀仪式后唱湘剧大戏三天,《目连救母》是必演的连台剧目。庙会期间,演社戏、玩杂耍、唱长沙弹词等民众文艺活动丰富多彩,令人应接不暇。火宫殿庙会的风味小吃独具特色,远近闻名,成为庙会的一大亮点。如今以火宫殿命名的一家中华老字号餐饮店传承了火宫殿庙会的美食文化,在当地乃至全国餐饮行业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2001年以来,长沙市有关部门为恢复火宫殿原貌,投资三千五百多万元重修古牌坊,重建火神庙、财神庙、观音庙,新建火文化博物馆,并先后举办各种火神庙会六十余次,参加者达一百多万人次,为火宫殿火神庙会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火宫殿庙会源于我国上古时代人类对火的崇拜,以敬火、拜火、用火、管火的祭祀礼仪而发展为融宗教、民俗、饮食、消防于一体的多元文化载体,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视火为神灵,围绕崇拜火神进行以官府主祭、民间社团参加的祭祀活动而形成的宗教文化。《史记》、《路史》、明万历五年(1577年)、清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长沙府志》、《善化县志》都有火神庙祭祀的记载。
二、以唱大戏(湘剧)、玩杂耍、唱长沙弹词、评书(讲书)、看西洋镜、卖转糖、泥人、面人为主体而形成的民间民俗文化。至今火宫殿仍保留着演唱各种戏曲、弹词、捏面人、转糖、古玩、剪纸等十多种民间民俗文化项目。
三、由祭礼、赶庙会活动孕育的,以肩挑、摆摊叫卖风味小吃而形成的饮食文化。其中,最为突出的有流传着近200年的臭豆腐等“八大小吃”传统工艺制作,仍在传承、发扬,成为湖湘风味小吃的源头。目前火宫殿传统小吃已发展到300余个品种,年接待客流量200余万人次。
四、以不敬奉火神,火神对失火者实施“惩罚”(请戏班唱戏或祭拜)来警示人们安全用火,而后发展到用科学的态度创办(1862年)火宫殿救火会,倡导以防为主而形成的消防文化,使火宫殿成为长沙消防的摇篮。
火宫殿庙会其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它既是湖湘古老火文化历史的缩影,也是湖南民风民俗文化的亮点。火宫殿庙会作为湖湘火庙文化载体,延续着千百年来火与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火与饮食文化的情缘。火宫殿庙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对继承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现代文化物质生活服务、彰显长沙历史文化名城深厚文化底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火宫殿就是乾元宫。“乾元宫“内含玄机。“乾元宫“谐音“钱圆工“。“员工“,长沙话的意思是完工、完了的意思。“钱圆工“就是说钱被掏空用完了。旧时,火宫殿庙会十分著名,除说书、杂耍等民间庙会娱乐形式外,火神庙前并搭有几溜食棚,将代表湖南最高水平的经典民间小吃香喷喷、辣爽爽、甜蜜蜜地呈现在人们面前。所谓:“火宫殿样样有,饭菜小吃热甜酒;油炸豆腐香喷喷,姊妹团子数二姜;馓子麻花嘣嘣脆,猪血蹄花味道美;各式小吃尝不完,乐得食客笑呵呵“。如此美味,再加上火神庙会喧嚣热闹的消费氛围,拥挤的人们当然心甘情愿掏空口袋大快朵颐。如若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