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实践中掌握了打击、磨、钻等人工取火的方法。他们就从利用自然火过渡到人工取火了。火的发现和利用,对于人类和社会的发展有着巨大意义。人类认识并掌握了火,就增强了同寒冷气候做斗争的能力。火可以烧烤食物,可以用来围猎和防御野兽,可以照明,烘干潮湿的物件以带冰块为饮水等。所以恩格斯指出:“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
流星锤出现于隋唐军中,后来,逐渐转化为民间暗器,一般是在一端有个鼻子来穿铁环,再拴绳链。
流星锤起源于中华武术正宗少林寺,可以取人性命于数十步之外,令人防不胜防,是中国古代最著名,也是最常用的暗器之一,那么到底流星锤是什么呢?
流星锤的种类有很多种,形状也各不相同,但基本上大同小异。最常见的流星锤有“单流星锤”和“双流星锤”所谓的单流星锤,就是用一根软索,在一端系一颗铁锤,使用的时候,手握在软索的另一端。而双流星则是软索的两端,各系上一颗铁锤,使用者手握这软索的中间,两锤同时施展。
关于铁锤的类型也有很多种,有些是圆形的,有些是瓜型的,还有一些是狼牙锤。按攻击来说,狼牙锤的威力最大,它的锤体上面,嵌有多颗牙状尖锥,打在人的身体上满面惨不忍睹。软索的种类也有不少,有些是纱线混合编制而成的,有些是蚕丝混编成的,和电视剧中一样,一般不会常用铁链。因为铁链较重,而流星锤本身是一种暗器,太重的暗器携带在身上,很容易被人误破。而流星锤的软索长度,也不尽相同,有些长一丈五,有些则长达两丈,这根据使用者的臂力而决定。臂力越大的,抛射则越远。
虽然流星锤是暗器,但也常常被使用于战场上。在《说唐》中,尉迟恭的妻子黑夫人使用的正是一对流星锤。在其他不同种类的历史演义小说中,也常常有大将使用流星锤的记载。
韩荣华从祁县回到太原,将“风火流星”传给了许多人,使这一奇特惊险的民间绝活成为晋源一带每年社火活动亮点,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表演艺人。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七十年代初,在晋源古太原县一带已经先后涌现出聂富喜,聂连富,聂鸿义,韩玉贵,聂鸿寿等一批优秀的表演艺人。
那时候,一到正月十五闹红火的时候就人山人海,表演队伍被群众堵着走不了,这时”风火流星“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表演者舞动道具,炭火四溅,人们只好纷纷避让。不但起到了鸣锣开道的作用,惊险刺激的表演技巧也让观众大呼过瘾。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社火活动中祭祀功能的渐渐弱化,风火流星逐渐演变成了一项民间娱乐活动。自上世纪70年代,风火流星在晋源郭家圪垛城隍庙一带的元宵节最后一次亮相后,之后30多年里便再也没有露过面,由于一直无人问津,这一技艺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地步。
“当时一位民间艺人耍着‘风火流星’打场子,不料马失前蹄,一块木炭从笼中飞出,烧着了一名围观群众的衣服对方坚决要求赔偿,后来事情在村里的协调下才得以解决。但是‘风火流星’却被禁止在公开场合表演了。至此之后‘风火流星’便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而这一消失就是30年。
纵观”风火流星“的兴衰演变,开创人韩荣华的孙子韩金牛的一席话充满忧患,引人深思,风火流星沉寂30多年来无人问津,几乎到了人亡艺绝的境地。韩金牛清醒地看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为了恢复这一民间技艺,他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着手搜集,整理即将失传的风火流星。2005年,他自筹资金成立了“晋阳风火流星民间艺术工作室”,还组织起“晋阳风火流星民间表演队”,这支表演队长者72岁,年幼者只有9岁。“风火流星”好看却不好练,它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的武术基础。
平日里队员们刻苦演练,一边习武健身,一边努力提高表演技艺。2010年5月19日至23日,晋阳风火流星代表山西亮相于上海世博会宝钢剧场。作为开场节目的“风火流星”极为抢眼,传承人代表贾天仓和他的队友们,以精湛的表演技艺展示了晋阳风火流星独特的艺术魅力。第三代传承人贾天仓与韩金牛两位先生大胆思考,大胆的创新,将“风火流星”发展为集体、舞蹈、音乐于一体的表演形式。因为“风火流星”的道具制作简单,携带方便,将传统的木火炭铁丝网兜改换为彩绸包裹的纱布包,就能清除危险隐患。在此基础上,再对其表演的套路和动作进行简化,使之易于普及和推广。这样无论是在公园晨练,还是在街头。广场,校园里活动筋骨,随时随地都可以演练起来,成为人们健身娱乐,老少皆宜的生活舞蹈样式之一。将晋阳风火流星改编为艺术舞蹈《流星飞舞》老艺人贾天仓使出浑身解数,时而左右开弓,时而倒地翻滚。“风火流星”上下翻飞,与伴舞者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将演出推向高潮。台下响起阵阵掌声,观众反响非常强烈。
2007年韩金牛将它成功申报为“山西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8年韩金牛将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