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日后,全员补充一波御寒物资的村民,跟随着陆君实一道,终于来到颖昌城门外。
城门紧闭,而城楼上却站满了守城的官兵。
仿若他们是一群危险的不速之客一般。
“楼上的官爷,能否行行好,容许我等逃荒流民入城定居?”
“我等自太原而来,原本的村子已遭金贼一把火烧成灰烬,实在是活不下去了。”
陆君实站在城楼下,大声的喊话。
然而,并无任何一人回应他。
守城的官兵依旧呈严防死守的状态,陆君实也不知他们为何这般。
身后人虽多,但皆手无寸铁的,有何必要被如此防备?
而城内,颖昌府知州得知有大批流民而来后,眉头便拧成一团疙瘩。
“又是来要诏安饭的。”
“今年的诏安员额只剩不足一百了,按一百算,将他们打发走。”
城门侯得了吩咐后,便领命而去。
未几,城楼上陆续扔下来一个又一个麻袋。
不多时,陆君实的面前就零落着整整一百个沉甸甸的麻袋。
看的他满脸问号。
“府君有话,颖昌无诏安员额,拿上赈济赶紧走!”
城门侯喊完话后,便手握腰侧佩刀,持续盯着他们,欲盯到他们主动离开为止。
可陆君实越发糊涂了,啥呀?
还是刘有根硬着头皮走了上来,满脸失落的对陆君实说道:
“官老爷的意思是不许咱们留在颖昌。”
“官家每年都有一笔诏安员额下到地方,凡有人集结闹事,便以诏安平息。”
刘有根看着那些麻袋,有些不满的又嘟囔道:
“听说诏安是按人头算的,一人三十斤诏安粮,这官老爷真不地道,咱一千三百人,才给了这点儿就想打发走咱了。”
“回头又按一千三百人向朝廷上报申要,未给咱的那些,便全进了官老爷口袋,黑啊,真黑啊!”
???
陆君实可算明白过来了。
原来两宋农民起义多,是因为这个诏安政策!
不想农民闹,就拿些诱人的好处遣散。
而地方将农民起义都记录下来,是为了向上头讨要诏安拨粮拨款!
这里头能贪腐走的可不少呢。
究竟有多少农民闹事,还不是他们当官的动动笔杆子的事儿。
有了这么个按闹分配的国策,胆大的农民为了得者好处便闹一闹,好处到手便散。
官老爷用诏安粮平息一场民乱,既能中饱私囊,又能得政绩一桩。
绝绝子。
“那你往年咋不带上村民去闹?”陆君实好奇的问道。
刘有根笑得比哭还难看:
“也不是谁都有这胆量去闹的呀,万一没闹到,还被强硬的官老爷以逃户论处,那就完了。”
“交不起税租而沦为逃户的,一旦被捉,听说是要被剁手剁脚的。”
陆君实头皮一麻,嘴里“嘶”了一声。
“真狠……”
二人这般嘀咕解惑间,城楼上的城门侯见他们竟还不散。
于是头大的又跑去找知州汇报情况。
颖昌知州胡宗炎,正与郾城县令苏过一道,忙着审计来年春苗时的税租分配。
城门侯将情况一说,胡宗炎也头大了。
以往诏安粮一扔,农人们便就散了。
也有故意少给的时候,通常少给时,闹事的农人们会因分争矛盾而内讧自行瓦解。
眼下并没有故意少给,而是真的没有更多了。
看在他们是太原而来,故能给的都给了。
既不走,竟也未生内讧,这情况属实罕见。
难怪能跑这么远,看来是个有主心骨带着的。
一旁的苏过也将情况听进了心里。
苏过,苏轼之子,曾知太原府税。
因父亲葬于颖昌,遂于颖昌就官。
得知大批流民竟是从太原而来,他顿感不可思议。
悉知太原已沦陷,不仅宋军惨败。
城内甚还传出了几桩屠城惨案,金人所到之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而自太原到颖昌,九百余里。
这大批幸运逃脱兵燹的流民,竟一路南下,逃了这么远!
近乎神迹!
“府君,不如开门迎他们……”
话音未半,胡宗炎的瞪眼便打断了他的话音:
“这群人一无所有,若春苗时,我颖昌突增这么多无法征税的人头叫路使知晓。”
“我这乌纱还要不要了?”
“发一笔诏安遣走他们,而非以逃户治罪,已尽我最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