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青兕出征百济,手握地方军政大权,还负责地方升迁,权力之重,为边帅之首。
李治明白就百济所要面对的情况,这些权力是必须下放的。
李治多疑,却不会因为多疑而误事,不敢放权。
为了大唐的千秋伟业,李治是敢于用人的。
不过他也会因此在庙堂上作出相应的调整,就如贬罚许圉师。
许圉师对陈青兕的文采推崇备至,还是他的老上司。
一个位高权重的宰相,一个手握军政大权的边帅,两人万一有个勾结,危害是无法估算的。
所以李治很干净利落的便将许圉师打发掉了。
上官仪看着房仁裕递来的奏疏,看着陈青兕若秋风扫落叶一般,平定了百济的内乱,也是一阵纠结。
他是知道自己现在的地位跟陈青兕的离去,戚戚相关。
陈青兕不走,文儒领袖轮不到他来当。他也不可能升为宰相,号令京畿士子。
正是因为陈青兕走了,自己才能坐上这宰相的位子。
现如今百济已定,他不会回来吧?
上官仪脸色紧绷,有些慌乱,给他一年时间,他有信心培养一批上官党,能够无惧陈青兕的归来。
现在他拜相不过数月,还不足以培养出可以与得到来济遗产的陈青兕相提并论的力量。
定了定神,上官仪继续看下去,见陈青兕有攻打倭国的意思,看他谋划,也放心下来,确定陈青兕没那么快回来。
上官仪道:“房侍郎,你我一起面圣,向陛下禀报此事!”
上官仪身为宰相,知陈青兕所说之事重要,直接领着他面圣。
李治正在乾元殿处理政务,武皇后在一旁帮忙整理奏折。
这有一就有二。
李治身体不适,御医让他莫要操劳,只能将一些简单应付的奏章让武皇后一并处理。
武皇后善于把握机会,将事情处理的妥妥帖帖,已经成为了李治工作上的臂膀。
以往李治见朝臣还会让武皇后避让,现在已经由她在帘后旁听了。
得知上官仪、房仁裕带着陈青兕的奏疏求见,心系海东情况的李治立刻让两人入殿。
武皇后也识趣的自行退到了帘子后面,帘子很密,看不到彼此身影。
武皇后竖着耳朵,认真听着,神色肃穆。
武皇后心思深沉不假,但她从未接触过政务,直到李治让她在一旁旁听,让她接手一些简单的事务。她才发现,世上竟有这般有趣的工作,只是朱笔一挥,便能定天下一切之事。只是她自幼学的是女训女戒,从未接触过政务,对于行政一窍不通,很多地方都听不太明白。
但她愿意学肯学,不管听不听得懂,都将之记在脑袋里,反复琢磨,水平已经大为长进。
殿中李治让上官仪、房仁裕坐下,自己迫不及待的翻阅手中奏章。
看到陈青兕在乌鸦岭大破百济叛军,生擒扶余丰,将之枭首示众……
“好,好,好!”
李治一时间连说了三声好,激动的将手中奏疏放下,起身走了两步,抒发那股喜悦。
三声好,所指三事。
第一好:大破百济叛军,平定百济内乱。
第二好:大破倭国,将之尽数歼灭。
第三好:将扶余丰直接枭首示众。
尤其是第三好,直接解决了一场未知的政治纠纷。
扶余丰在百济掀起的复国行动,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朝廷这边是以扶余义慈为百济正统,但现在部分百济人将扶余丰视为正统,如果陈青兕为了安抚复国军,许诺饶扶余丰的性命,将会留下不小的政治隐患。
陈青兕这里直接将之处死,由始至终都不承认扶余丰的政治身份。
这事就干的非常漂亮,让李治非常满意,无可挑剔。
李治稳定了情绪,回到位子上,重新拿起奏疏细看,看到陈青兕安排刘仁轨攻入倭国本土也没有异议。
对于倭国,李治并没有好感。
大唐周边四夷,只许称王,不许称皇。而倭国明里对朝廷巴结,背地里却一直以东方的皇帝天子自居。
李治是不知道这情况的,礼部隐隐有所察觉,但也没有什么实据,也不方便去查,只是态度上冷了几分。
礼部这一冷,李治对于倭国就自然没有印象了。
现在看倭国竟然敢支援扶余丰,还派兵四万,给对方一个教训理所应当。
但看陈青兕提议进攻倭国,李治这位天子的脸色有些不好看了。
身为皇帝,他讨厌这种在掌控之外的东西。
陈青兕的主要任务是镇抚百济,为将来的征伐高句丽做准备。
倭国不过是一弹丸小国,不知天高地厚,不懂王化,教训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