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章 军事科学院(1 / 2)

张嫣离开后,徐闲也跟着离开了,不过不是回房,而是到了书房,拿出纸笔,开始书写起来。

他必须想想现阶段大明有多少科技人才可以招揽,怎么招揽,招揽后要安置在哪里?

首先是搜罗大明科技人才。

说到科技人才,首席应属宋应星。

宋应星最杰出的作品《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他把中国几千年来出现过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作了一个总结性的工作,同时也对技术经验作了总结性的概括,并且使它们系统化、条理化,然后著述成书使之能够流传下来。

宋应星所著书籍收录了农业、手工业,诸如机械、砖瓦、陶瓷、硫磺、烛、纸、兵器、火药、纺织、染色、制盐、采煤、榨油等生产技术。

徐闲掐指算了算,今年宋应星刚好50岁,现在应该在江西省袁州府分宜县学当教谕。他今年仕途很不得意,只是一个不入流的教职人员。

“嘿嘿,不得意好啊!嗯……好像不能这样说哦,但我为啥那么开心呢!”

“嘿嘿,应星不幸,徐闲幸!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正好趁机找他做朋友!”

“说走,咱就走啊,带上图纸,带上酒哇!嘿嘿,带上酒哇……”

嗯?等等,虽然有了全能型人才,但还得再找一些专业型人才,不然会把他累死的。

徐闲先写下宋应星的名字和地址,然后继续想:现在最缺的是什么?

钱?权?军事专家?还是……

对了,武器!现在最缺的是武器!

嗯……明末的武器专家有哪些呢?

1、孙元化。

孙元化是明末西洋火炮专家。

天启六年,他用筑台制炮的方法,协助袁崇焕驻守宁远。当时努尔哈赤率6万大军号称20万猛攻宁远,明军城头共布置有11门大炮,威力惊人,努尔哈赤身受重伤,七个月后病死,史称“宁远大捷”。

可惜这个人才,先被魏忠贤坑,后被王道纯坑,然后又被政敌余应桂、李梦辰、路振飞陷害,最终被糊涂地崇祯以“祸乱之首”判处死罪。于崇祯五年在北京西市斩首,年仅51岁。

唉,可惜了,若我早点被坑过来,兴许还能救下他……

崇祯啊,你这个糊涂虫,眼光短浅,杀害英才,铸成大错!活该被后金用孙元化改良的火炮打!

2、孔有德。

这个不识字地铁岭矿工,这个二五仔,投奔了孙元化,又抛弃了孙元化。

嗒嗒嗒他来了,正如他嗒嗒嗒的走。他甩一甩衣袖,只带走舰队、红夷大炮、匠人,去做了后金的走狗。

哼,这叛徒,早晚“炮决”他!

3、汤若望。

德国科隆人,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懂历法,懂冶金,还懂得造火炮。

不错,这个善良的国际友人。千里送劳力,不用白不用。到时候,连他徒弟也一起绑过来。至于传教,能忽悠过我再说……

嘿嘿……

4、毕懋康。

字孟侯,号东郊,歙县上路人。崇祯八年致仕,也就是去年退休。现在是66岁。

撰《军器图说》一书。这本书:"罗列各种火器、毒弩,图文并举,叙说军器之制造,使用与威力。书中云:"夷虏所最畏于中国者,火器也"。

明朝军队的主战火器,基本都是落后的火绳枪,击发时,需要用火镰火石取火,点燃火绳,引爆枪膛中的火药,才能射出弹药。

火绳枪的点火方式极为繁琐,导致击发速度缓慢,且遇到大风、下雨等恶劣天气,和涉水等潮湿环境,都严重受制约而无法使用,根本不能实现全天候全地形作战。导致火器只能充当辅助兵器的角色。

毕懋康有感于此,在改进火枪的击发方式上下了一番苦功。1635年,65岁的毕懋康苦心孤诣,终于研发出一种"自生火枪",献给了崇祯。

这种火枪摒弃了传统的点火击发方式,改用敲击弹仓内的燧石作为点火方式,属于是"燧发枪"的一种。极大提升了火枪的作战效率和可靠性,使之在多种气候条件下和环境下都可使用自如,完全符合成为主战兵器的条件。

这种"自生火枪",在当时属于领先世界的先进武器,比起西方火器强国的同类装备都不遑多让。

可惜当时的明朝,已经难以筹措到大批制造这种火枪的经费,此事最后不了了之。毕懋康和他的"自生火枪",最终只在《军器图说》中留下一段文字和几张图片,渐渐被后人淡忘。

他还有个族兄毕懋良,也是个武器专家,现在75岁。二人并有清誉,人称“二毕”。

徐闲心里想了想,这两个老头倒是一把好手,关键是他们还有子侄和学徒。

徐闲又在脑海里面搜罗了一番,感觉武器人才也就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