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书迷村>女生耽美>胡杨柳的新书> 第3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始末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8章 北魏孝文帝改革始末(1 / 2)

他胆识过人,魄力无边,敢于革除传统弊病,他意志坚定,面对反对之声,仍然把改革进行到底,他聪明睿智,顺利完成迁都大业,他学识渊博,博古通今,推崇儒学,他日理万机,勤于政事,不以寒暑为倦,它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北魏孝文帝,为什么身为一国之君的他要改变祖宗之法,他到底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呢,他的改革给北魏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呢,为什么强盛一时的北魏会迅速走向衰落呢,北魏统一中原后,国力日渐强盛,但是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文化,与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习惯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使继续保持拓跋,是落后的制度习俗,还是捐起救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呢,北魏的统治者必须做出抉择,正如马克思所说,野蛮的征服者,正是被那些他们所征服的民族的较高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所以说北魏走汉化的道路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不过在这个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守旧势力的顽固抵制,谁会有这个魄力来完成这项历史性的重任呢,时代呼唤着一个强有力的君王出现,其实北魏的汉化是一个曲折而漫长的历史过程,早在建国之初,汉画就已经开始了,但是汉化的范围和程度都非常有限,真正把汉化作为一项国家基本政策来加以推行的是孝文帝,拓跋宏,孝文帝五岁登基十岁时父亲被毒死,后来政权一直由太皇太后冯太后把持,公元490年,24岁的拓跋宏开始亲政,并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汉化改革,史称孝文帝改革,孝文帝从哪些方面进行改革呢,在改革过程中又遇到了怎样的阻力呢,它又是如何克服这一阻力的呢,孝文帝亲政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迁都,为什么要迁都呢,迁都与汉化改革有什么关系吗,当时北魏的都城在平城,平城地处北方,无论生活习惯还是气候条件,都与鲜卑故土相近,随着北魏在中原开疆拓土,在平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已经不太适宜了,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平城长期作为北魏的都城,保守势力10分强大,他们拒不接受先进的汉族文化,因循守旧给北魏的发展造成了巨大阻碍,所以孝文帝决定迁都洛阳,洛阳是当时汉族政治文化的中心,为了减少千多的阻力,孝文帝扬言要南伐,不顾大臣们的反对,亲率20万大军南下,大军到达洛阳时正值秋雨绵绵,群臣不想再进军了,纷纷劝阻,孝文帝宣称,如果想停止南伐,就必必须迁都,要不然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虽然大臣们不想迁都,但是更不愿南伐,只得同意迁都,孝文帝迁都洛阳的举措,不仅展现了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而且使之后的改革比较顺利地进行,接下来孝文帝还会有哪些改革举措呢,迁都洛阳以后,孝文帝首先发出诏令,让鲜卑等少数民族改穿汉服,禁止帮胡服消除服食上的民族差异,公元495年,又以汉语作为通行语言,禁止说鲜卑话,特别是规定30岁以下官吏,如不能尽快改说汉语,将以降职甚至罢免作为惩罚,借此逐渐消除了各民族间的语言障碍,但是人都是会怀念故土的,孝文帝将如何斩断人们缅怀故土的情感呢,鲜卑族的保守派仍旧对传统习俗恋恋不忘,并希望死后归葬北土,为了消除旧传统的影响,孝文帝下令,将迁往洛阳的鲜卑人籍贯改作洛阳,并规定死后不得埋回平城,同时命令鲜卑人改从汉姓,将部落名号改为汉语的姓氏,亲自将皇族的拓跋氏改为元氏,随后又将汉族门阀制度推行到鲜卑贵族中,制定姓族区分门第,在辅以联姻,加强拓跋贵族和汉族世家的血亲关系,面对孝文帝的改革,朝中的反对派会作何反应呢,当时以太子元勋为首的保守派对改革持反对态度,一次太子趁孝文帝寻幸松越之机,图谋出奔平城,孝文帝闻讯大惊,急忙返回,囚禁了太子后将太子毒杀,任何改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孝文帝在牺牲自己的亲生儿子之后,也让反对派看到了他改革的决心,所以反对之声也就越来越少了,而孝文帝为了减少改革的阻力,允许那些受不了暑热的鲜卑贵族,和北方各少数民族酋长,秋天在洛阳居住,春天回归旧部落,孝文帝不仅仅是学习汉族的语言服饰,而且更重要的是重视汉族的文化,孝文帝汉化措施的最重要一点,就是提倡儒家学说,以此从思想上进行统治,其在位期间不仅广设学校传授儒学,而且还设立孔庙,封孔子后人为侯,总的来说,孝文帝在治国上以尊儒敬孔为主导,重视仁德与孝旨对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此外还通过奖励孝梯敬老,严惩不孝等手段对人民进行引导,孝文帝这一系列大刀阔斧的改革措施,使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得到了极大的扩展,迁都后的北魏政权成为了鲜卑族和汉族,还有其他民族的利益综合体,留居中原的汉族豪门与鲜卑贵族逐渐融合,社会下层各族人民的交流活动也变得更加频繁,进一步为我国北方的民族大融合,谱写了绚丽的篇章,经过孝文帝的大力改革,北魏完成了封建化的历程,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都城洛阳1度成为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强盛的北魏政权能维持多久的繁荣呢,是什么使它日益走向衰落呢,北魏建国之初,政权内部也存在着一些弊端,诸如官吏的贪污,腐化等问题,由于中央政权重视立制,所以上下官吏多有顾忌,公元499年孝文帝驾崩,宣武帝原克即位,此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