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中国佛教史上的劫难,寺院被毁,佛像被融,僧侣遭难,经卷被焚,因果轮回预示着佛教的在劫难逃,原来一切早有定数,当寺院经济兴起,所占天下户口拘办时,劫难即将到来,不经历浩劫,如何有凤凰涅盘,在灭与不灭之间,不过是缘起缘灭,有神与无神之争,不过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朵浪花,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兴盛起来,寺院僧侣由于一直享受着国家的免税政策,从而形成了,以寺院为中心的独特的封建地主经济形式,寺院经济,这一时期佛教为什么如此兴盛呢,这时佛教的流行,主要是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统治阶级想利用佛教,及其教义麻痹人民的思想,使其完全服从统治,另外一方面,长期处于战乱中的人民,为了逃避杂税摇役之苦,宁愿出家当和尚,或者成为寺院的依附民,甚至愿意做寺院的奴隶,因为寺院有免易调租税的特权,梁武帝时期,是南朝佛教最盛的时代,仅建康城就有佛寺500多所,分尼十余万,加上寺院的依附民,天下户口的一半都被寺院所占,这就导致官府所能控制的户口越来越少,财政收入也大大减少,官府与寺院之间的矛盾也就日益激化,最终导致官府开始严厉取缔佛教寺院,强制全部僧众还俗,也就是所谓的灭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过三五灭佛事件,就是指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灭佛运动的合称,佛教史上称三五之恶,其中有两次就发生在北朝,这些灭佛运动是怎么发生的呢,北魏建立后,和其他王朝一样,都比较推崇佛教,但是随着太武帝拓跋滔东征西讨,人力不足的问题就凸显出来了,而这时佛教徒还在不断增加,国家控制的户口则日益减少,公元438年,拓跋滔下令50岁以下的沙门全部还俗,并从军打仗,以解决西法北凉人力不足的问题,公元444年,拓跋滔又下令,自王公以下,置于庶人,一概不准私养沙门,由私养的一律交出,如果过期不交,一经查实,杀门深死主人门珠,公元446年,拓跋滔在镇压盖吴起义时来到长安,其随从发现寺院内藏有武器,于是报告了拓跋滔,拓跋滔下令搜查,又发现了很多脏秽之物和密匙等不法证据,原本就排斥佛教的拓跋滔下诏灭佛,佛徒形象即狐经进阶击破,焚烧杀门,无少长惜坑之,将灭佛推向了高潮,当时太子拓跋隍坐镇平城,他笃信佛教,所以一在上表请求太武帝不要灭佛,但都未被采纳,但是却是平城灭佛的诏令延缓下发,使很多僧侣得以逃脱,大批佛经佛像得以保留,但是北魏其他地区则没有这么幸运了,寺院塔庙全部被毁,一直到太武帝驾崩,文成帝即位,佛教才开始逐渐恢复发展起来,当佛教在此兴盛后,他的第二次劫难又开始了,这一次又是谁要灭佛呢,他就是北周武帝,宇文雍,字弥罗突,鲜卑族人,他即位之初,政权掌握在宇文护手中,他韬光养晦,运筹帷幄,诛杀了宇文护,开始掌握北周大权,北周武帝掌权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灭佛,相比较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主要采取和平的手段,而且效果更好,周武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君王,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生活俭朴,但是当时佛教盛行,与政府争夺户口劳动力,对于有志于完成统一大业的周武帝来说,佛教的盛行对他的事业是一大障碍,早在公元567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叫魏元松的人向周武帝建议灭佛,此建议正好符合周武帝的心意,于是周武帝决定灭佛,但是在灭佛之前,周武帝先后召开了多次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以及道士僧人等共同讨论是否应该灭佛,因为当时掌握实权的宇文护,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所以对于灭佛一事,周武帝不敢轻举妄动,宇文护死后,灭佛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公元574年,周武帝下诏断佛道二教,经向西毁罢沙门道士,并令桓民并进朱银寺,李典所不载者尽除之,这一次不仅灭,而且还灭道,不过一个月后,道观就被恢复了,所以真正受打击的是佛教,通过灭佛运动,国家的财政收入,增加了人民的负担,减轻了国力也大大增强,为灭北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元577年,北周灭北齐,当时北齐佛教更盛,周武帝又把灭佛运动推广到北齐境内,寺院都赐给王公贵族当宅第,僧侣还俗,佛像经卷全部被毁,周武帝虽然灭佛,但是他并没有屠杀僧侣,而是使几百万的僧侣变成了国家的边护,使国家的力量日益强大起来,兴盛数百年的寺院和寺院经济,由于周武帝的灭佛受到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这对于佛教发展史而言是一场劫难,但是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而言,却是利大于弊,北周也在灭佛的过程中日渐强大,北方近半个世纪的割据局面,结束了长期割据的南北人民,已经能看到全国统一的曙光了,北朝经历了两次大规模的灭佛运动,那么对于佛教所宣扬的有神论,是不是也反对呢,他们是不是坚定的无神论者呢,其实两次灭佛运动的出现,只是反映了,当时佛教与官府之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统治者的灭佛只是为了维护统治利益,与有神无神论毫无关系,不过因为佛教的盛行,这一时期在思想界出现了一批,坚定的无神论者,如孙胜何,承天,饭叶,饭枕等等,他们对鬼神及成佛成仙的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揭露和批判,其实早在东汉时期,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就对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