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一冷一热,看着不太像父子。
但弘晖打小就在四阿哥的跟前长大。
行事、原则,其实都是受到四阿哥的言传身教,只是他的脾性看着轿温和一些,不像四阿哥那样,一看就是臭烘烘的硬石头。
因此,弘晖喊了一声吼,就没有下文了。
康熙的胸口更闷了。
这要是换了其他孙子,那眼力见肯定不一般,早就打蛇随棍上了。
“这么早过来,用过早膳了没有?”康熙努力和蔼地问道。
弘晖愣愣道:“阿玛不让吃。”
康熙一怔,然后就明白了。
像是官员拜见皇上,为了怕君前失仪,很少吃东西或是基本上不吃的。他没有想到有一天这种事情会这么直白地被孙子讲出来。
为了在康熙面前有好的表现,皇子皇孙就算年纪小,其实都被教得很好。有什么话该讲,有什么话不该讲。
这本来不该讲出来的。
但是康熙想到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不就是因为他让老四一行人在外面游荡了几年,没有固定的住处,到处走,又怎么能像在京城里有上书房一批的大儒教导学习呢。这本该是雍王府的嫡长子,说不得还是世子。
想到这。康熙的愧疚情绪一点点地滋生起来。
这要是在以往是不能的。
一来。对于四阿哥一家人离京的愧疚这些年并未方家,又有苏麻拉姑的死。三来,康熙到底老了。
年纪一大。有时候会心软糊涂,想万事得过且过。更多的是会情绪化一些,不会时刻想着皇帝的身份。
康熙做不出对儿子的关怀,对于孙子却是能的。
“梁九功。”
梁九功从旁边走了出来。
康熙说道:“去让人送一些吃食过来。你带了弘晖去旁边吃。”
这是寒暄过后,准备讲正事了。
弘晖偷偷看了四阿哥一眼。
四阿哥微微颔首。
弘晖就定了心。笑眯眯地起身跟着梁九功走,一点也不紧张。还在南书房里的父子二人还能听到门外他的声音响起:“……好久没吃到了,我可是馋了。梁公公要让人多送一些吃食过来才好啊。”
“奴才记得,送阿哥喜欢的来。多多地送。”
然后就听到轻快地笑声。
声音一停下来,南书房里的气氛就变得紧张起来。
“匠人都带进京了?”
“在后一批,有人护送。”
“有几成把握?”
“据说可以更好。但目前的稳定性已经不错,只是不能铺盖太长。过了两丈远就得间隔开。这是目前推测出来最合适的长度。”
康熙脸上欣喜若狂。
虽早早接到密折,上面说的和自己问的也没有什么出入。可有时候就算没有亲眼见到,但也想亲耳听上一句。
配方容易,材料随处可寻,省时省利还省银子。天知道大清朝到处要银子,军饷、维修、赏赐一堆一堆的。
这一次不但省银子,说不定还能赚上一笔。
“在外面这些年,就做了这一件事情?”康熙问道。
四阿哥面色不改:“儿臣愚钝。”
康熙突然觉得这个儿子回来,心情其实也不那么美妙,反而觉得碍眼得厉害了。他愚钝?怎么不见其他人想出来。
康熙突然眯了眯眼睛:“那水泥听说和四福晋有关?”
四阿哥心里一紧,面上不显,说话的语气终于带了一丝情绪,似乎有一点在显摆的意思。“出门在外,许多不便。福晋是找着机会就像教育三个孩子,劳逸结合,不能只读书却不知身边事。”
若是瞒着遮着反而会让皇阿玛怀疑,还不如明亮亮地提出来。
巧合这样的事情在历史上举不胜数。
四阿哥信了这个“巧合”,自然也得让别人去信。当然在康熙面前,就不必让他自己去想到。
康熙果然不再多说,当时发生的事情,明面上的内容早就躺在他的密折箱里了,所料不差,合情合理,的确是巧合。
至于发生在广州府的事情,四阿哥没瞒,康熙也知道,当然他的几个皇子野心勃勃想插手海运这件事情,康熙大帝还不清楚。
若是知道的话,此时摆在右手边的雕花笔筒就该砸在四阿哥的头上了。
“这水泥的事情就让你来……”
康熙的话还没有说完,就被外面的声音打断。
太子来了。
康熙盯着殿门看,表情上看不出青溪。
四阿哥垂下头,藏住了眼底的骇浪。()
ps:刚下动车回家,先更新这个,昨晚酒店后来又断网,今天又忙了一天。晚上做了3个半小时的动车,又做了40分钟的的士,晕了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