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管事看着全是一麻袋一麻袋的药材,也无奈,摇一摇头,知道这两个人是生手,没有把药材分门别类的装好,于是对那小伙计说“小钟,你去找两个人过来,让他们拿着大席子和药筛子过来。”
然后那管事对李青云说“现在需要把药倒出来,把它们先分门别类的整理整理。然后再来称重,但是这样的话,我们花费的人工也比较多,你这边可能要多付一些钱。”
李青云说“这没问题的,本来就是应该的。”
没一会儿,两个伙计抬着一个大席子过来,他们把席子平铺到地上,然后又拿出一个抹布擦干净。
开始从李青云的马车上把那些药材搬运下来。然后打开第一袋,倒到席子上开始分拣。
那药材里面五花八门的,有柴胡,黄芪,当归,远志,黄精,大蓟,白芷,牛蒡,忍冬,丹参,甘草,黄连,何首乌,透骨草,一堆杂七杂八的药材。
那管事和伙计一起分捡药材,一边对李青云说“你们是第一次采药送药吧。以后采药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及时把药材分开,不然这样混在一起,药材容易串味。
采完的药材如果不及时卖出去的话,你可以把它晒干或者阴干都可以,然后每一样分开装在一起,这样制药的时候也好,药材才不会串味影响药性。也不会影响以后治病时候的使用。”
伙计又叫来了几个人,几个人飞快的分拣药材,把那十几麻袋药材总共有二十多种分门别类后又细分成新鲜的,半干的,全干的。
那管事对李青云说“你们这个今天是出不来的,要等几天才能治好。我们这边有烘房,会先把你们这边湿的药材和半干的药材烘干,然后才一起炒制。你们能在这边待几天呢?”
李青云说“到你们这边弄好的话需要多长时间?”
那管事看了一眼这些药材说道“这要四五天时间了。且这些药材等一下我们称重,我估计要二十五两银子左右。因为用的时间多,程序也多,所以花费一些银子,等以后你们自己把药材分好,都晾干的话,银子就不会这么贵了。”
李青云说“那也行,那我们就四五天之后来取药,你这边帮我们制药吧。”
那管事说“那行,这些药我就交给我们了,你过来,我们签一个契书。”
然后他们签了契书,写上李青云委托齐心堂制药共多少斤,分多少种,需多少天,最后共花费银多少两。双方签好契约各一张,又按上指印。
走之前又付了十两银子的定金。
他俩离开之后,一边等制药,一边在县城里转悠一会儿。特意去那边贫民窟,又给人去诊治病了。
女姜和李青云两个人照例是分开治病,女姜专给女子治病,李青云专门给男子孩童看病。
这县城不比乡下,人比较多,所以他们只能尽量挑挑些最偏僻的地方开始。
那地方住的基本都是全县最底层的人,他们有乞丐、流民,失去土地的佃户,或者是家中没有壮年劳动力的孤寡人家 或者是残疾的人。
这里有人类最原始的恶,也有人类与生俱来的善良。有的人弱肉强食,抢夺老人孩童的钱财食物,也有人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别人。
对于这种地方,他们是没办法直接摆开义诊的架势的,不说那些地痞流氓会来骚扰他们。
只说那些真正需要看病的老弱妇孺,就抢不过那些年轻力壮的地痞流氓。
所以女姜和李青云只能一家一家的上门,他们说自己是游方的道人,过来讨水喝。
喝完水之后,顺便给那家中的人检查身体,有病的给他们看病。
有的人常年腰疼,有的人牙齿坏掉了。细问一下都是大大小小的病症一堆一堆的。
李青云也耐着心思慢慢的看,一家一家的看,能看多少是多少。
实在穷困的就自己用一些药,看着家境还是好一些的,就给他们开一些药材,让他们自己去取药或是给他们扎针、艾灸、拔火罐、推拿。
或者是他收集来的一些偏方,只要是能治病的,怎么简单怎么来。
而就在他们给人治病的过程中,一个老者还告诉他们一个偏方,虽说说不清原理到底是什么,但是效果非常好。
那老人说他们家有人鼻子塞,就开始用这个法子,李青云听后认真记下。
又有一个老太太说她也有一个法子,把鸡蛋壳烧干,研磨成粉,温水送服可以治疗老胃病。
他又有了一个主意,就是在行医过程中也慢慢收集偏方。
那些偏方虽然不为正统医家所用,但也都是千百年来,人类既有智慧的结晶。
只要是可以这治病的具体是什么方法,又有什么关系呢。
而女姜那边也治疗这一个特殊的患者,这个是一个年轻的小女孩,她的眼睛被一层厚厚的翳遮住,完全的看不见了,她的父亲断了腿,家里断了生计,只好靠她的母亲做暗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