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城的嘉定桥之上,湘军的船队再次分道前行,每条船队都载着对湘军对收复天下的憧憬与期望。
而谭无名心中的决心更加坚定,他知道,北伐之战的每一步都将是一场战略博弈,胜利需要更多的勇气和智慧。
在南京城的港口,湘军船队分道继续前行,谭无名率领的南海水师准备继续向东行进,前方的路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船队重新启航,南海水师士兵们斗志昂扬,他们的心中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期待。
江水滔滔,舰船在水面上疾驰而过,谭无名站在船头,凝视着远方的天际,心中思绪万千。
“陛下,我们将如何行进?是否会遇到艰难险阻?”李来亨好奇地询问道。
“我们将继续向东,密切关注周围的情况,随机应变。”谭无名沉思片刻后回答道。
船队缓缓驶出南京城,南海水师船队继续前行,目的地依然是个迷。
谭无名深深明白,北伐之战的胜利并非易事,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与危险。
……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湘军十几万大军的征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清廷自然知道了湘军的北伐意向。
当然,大华皇帝谭无名也不忌讳满清知道湘军的动作。
在二月份《湘江日报》的头版上,谭无名就刊发了“统一北方”的专题文章。
文章中特意刊发了大华皇帝谭无名的诗词: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号召北方的老百姓为推翻满清的统治作准备,同时呼吁北方的士兵们投降。
谭无名在报纸中指出,除了追究多尔滚,济尔哈朗、洪承畴、范文臣等主要文武官员的罪行外,其它人都可保留性命。
消息传来,引起了京城的一片哗然。
清廷内部对湘军的北伐意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意识到这场战争将会是一场艰难的防御之战。
二月的京城,还是处于一片寒冷之中。
紫禁城皇宫内气氛沉重,一片紧张的氛围笼罩着皇宫。
满清皇帝顺治脸色苍白,呆坐在龙椅之上,而摄政王多尔滚和孝庄太后坐在靠下的御座上。
自从湘军占领扬州、徐州之后,清廷的坏消息就一个接一个,他们的心情异常沉重。
对于清廷来说,之前最麻烦的事就是粮食危机及库银危机。
现在京杭大运河中断了,不能运漕粮过来,来自富饶南方地区的粮食及税收都没有了。
为了保障满洲八旗军队的生活,清廷只能更加残酷剥削北方的老百姓。
北方地区本身经过几十年的战争,老百姓承载能力已达到极限。
这使得北方的老百姓怨声载道,各种规模的起义不断,虽然清廷利用手中的军队,将这些起义都消灭了,但是架不住各地起义太多了。
有的老百姓为了逃避各种杂税,宁愿当流民,也不种地,都纷纷逃亡到南方地区
清廷没有了江南地区及南方的税收来源,现在军队的开支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清廷当然只能将有限的资源优先供给于满洲八旗兵,这使得绿营士兵及蒙古八旗士兵人心浮躁。
吃不饱饭,还没有饷银,谁想给你大清卖命打仗啊。
现在满清八旗兵自顾不瑕,绿营士兵只想等着湘军打过来,就投降了事,而对于蒙古士兵来说,他们想着是逃往北方的大草原。
粮食和库银危机还没解决,此时传来湘军北伐的消息,在清廷的宫殿内又引起一片混乱。
在收到湘军真的要打过来了的消息后,清廷的每个人的心思各不相同。
罪行较小的官员,则是相对比较轻松,反正湘军来了,到时投降就是了。
而洪承畴、范文臣等人,则心里比较紧张,知道湘军一定要斩杀他们。
在收到湘军三路进攻的消息后,摄政王多尔滚立时感到大事不妙,于是紧急召开了会议。
在清廷内部,气氛仍然沉重。顺治皇帝、多尔滚和孝庄太后在紫禁城内商讨着如何应对湘军北伐的局势。
“湘军的北伐举动,已经引起了北方百姓的响应。”多尔滚的语气沉重,“他们的动作远比我们预料的要激烈。”
孝庄太后插话道:“北方地区的起义愈演愈烈,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制止,恐怕会对我们的统治产生严重影响。”
顺治皇帝皱眉思索着:“我们必须采取措施,稳定局势。不能让局势失控。”
与此同时,在京城的街头巷尾,民间也议论纷纷。一些人担心湘军的北伐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灾难,而另一些人则憧憬着湘军带来的改变。
在清廷内部,不同官员对待湘军北伐的态度各异。一些官员认为,湘军虽然强大,但终究不可能撼动大清的根基,他们对待此事相对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