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屏幕的模拟环境中,火星北极被核弹袭击,大量的尘埃抛洒出来,遮天蔽日并且形成了强大的撒沙尘暴。
北极区域并不是火星的沙尘暴高发区,因此在一段时间后,沙尘暴就会平息下来,但是遮天蔽日的尘埃会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够落在地面上。
此时,覆盖在冰盖上的岩石层被炸掉,裸露冰盖一部分会因为爆炸时候的高温形成水蒸气,最后随着尘埃落下。大部分的冰盖会在瞬间液化,形成湖泊,水的问题解决了。
在冰盖的下方还有大量的干冰,这些干冰在受热之后会充满当地的大气,丰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形成未来生命重要的碳源。
“但是北极因为接受的阳光非常少,所以我们需要人工干预。”
大屏幕上出现了挂在空中的小太阳,这是依靠可控核聚变形成的人工太阳。
人工太阳能够为北极带来温度,保证湖泊长期保持液态,又能够为光合菌提供温度和阳光。
“我们不能够将整个火星都变成宜居的实验地,火星太大了,但是我们可以将北极变成实验地。”
大屏幕上还在演示的光合菌的环境的改造。
依照火星环境设计的光合菌对火星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
它能够在温度和阳光都适宜的情况下飞速的繁殖,又能够在极端的条件下保存自己。
就算是人造太阳因为故障突然之间不亮了,温度瞬间降低到零下七八十度,光合菌也能够进入休眠状态保证自己不会死亡。
按照生命科学实验室的推算。
一个人造太阳覆盖的范围大约在1000平方公里左右,光合菌会在这100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速度繁殖,完成环境改造任务。
光合菌会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下来,空气中会出现氧气。
大气的成分将趋近于地球,只是氮气的含量由地球的第一位变成了火星的第三位。
最开始,实验室就告知光合菌是伴生生物。
伴生生物的意思,是当光合菌感受到大气的成分和含量发生改变时,光合菌菌落的内的另一种调节气候的菌落就会出现。该菌落将和火星植物协同作用,调节大气的气候各类物质的含量。
此时适应于火星的植物会出现,湖泊的周围会出现蓝色的火星植物。
火星的植物和地球的并不相同,它其实是光合菌的进化版,出现的目的也是为了调节气候物质含量。
此时,还需要人工的帮忙。
在北极小环境边缘地带,将会有几个类似于鼓风机一样的设备。
鼓风机或许会用人造太阳的能源驱动。
鼓风机的作用就是将边缘地带外的大气吸收后喷入小环境地区。
这是为了增加该地的氮气含量。
调节菌和火星植物开始发挥大气的调节作用,它们会将小环境的大气环境尽可能和地球调整一致。
如此地球的一些植物、动物就可以在火星生存,人类也可以在火星移民。
这是未来移民的一种方式。
第二种方式是不需要调节气候,只需要光合菌大量产生氧气。
但是需要对未来的人类进行一些诱导手术。
诱导人类的肺部结构,让肺部结构拥有一个隔膜,隔膜的内部将是可以一种重复循环使用的氮气。
这样在人类呼吸入火星比例不对的空气时,依旧不会有不良反应。
“改造北极的环境,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三到五年之后,我们就可以利用简单的设备到火星北极去旅行了。”
萧铭走进电子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的镜头在玻璃房内部,对着下面的岩土。
萧铭可以近距离看清楚生命科学实验室创造出来的第一代火星生命体——光合菌。
光合菌的颜色为褐色,在它代谢的过程中,火星岩石中的铁矿物质将会参与进来,大量的铁元素也将是的光合菌保护自己的基础。
它们已经在一号实验室中大量繁殖,这片荒漠的地方,竟然有如此奇迹一般的生命。
随后萧铭查看了背后的二号和三号实验室。
二号实验室火星植物已经在生长,和地球的植物不同,通过基因改组创造的火星植物,叶片颜色为蓝色和绿色,叶片更大,整个植株都非常坚硬。
这样坚硬的扎根在土里,也是为了能够抵御不可预料的沙尘暴。
而在三号实验室内部,该实验室模拟了最后的终极情况。
萧铭可以将防化服脱掉,在里面随意走动,呼吸。
这就是未来火星北极的感觉。
郑璇雨和高思绮形成了完整的实验报告,现场提交给了萧铭。
是否执行,就要看萧铭的了。
第一步就是锁定未来小型生态圈建设的位置,然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