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由
始祖:尧帝。帝尧是中国历史上传说中上古五帝之一,为祁姓,名放勋,号陶唐氏。
赐姓源由;昔帝尧登高山观洪水,一妃袁氏从焉,因见日累累而行,遂有孕而生子。子生七日而左手不开,帝曰:『朕之适子,何令有疾』取水噀之其手乃开,中有八字文云『戴卯玄系,重田在中』。帝曰:『戴卯者在其上,玄系者在其下,而重田居焉。以文拆之,则一田属上卯为留字、一田属下系为累字』。另有载帝尧八十七年(前2286年)尧子封于留者为留姓。【见清源留刘氏族谱、仑上留氏族谱】
赐姓始祖:留累。『戴卯玄系,重田在中』
赐姓地:留县。留,古封国名,始于唐尧时代。其后几经置废,或为邑,或为县,或为国,至隋末并入沛县版图。留城故址,约在沛城东南50里,徐州市西北70里左右,今之沛县五段与铜山县马坡交界一带,东临微山。
古留城。古留城位于夏镇南25公里,微山岛西偏南6公里处。《路史》载:“丹朱庶弟九,其封于留者为留氏。”留国在殷末灭亡,周代为宋国留邑。秦置留县,属泗水郡。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封张良为留侯。三国魏,留县属沛国。西晋,属彭城国。隋开皇十六年(596)复留县。属彭城郡。唐武德四年(621)省留县入沛县,属徐州。明万历年间,(1573-1620)古留城没入微山湖。【见江苏沛县志】
留姓同宗姓氏:隋、伊、祁、黎、陶、房、唐、杜、范、刘、傅...等已知约五、六十姓皆为尧裔。(见清张澍着姓氏寻源)。
~~~~
针灸(泉州留章杰针灸),福建省泉州市传统医药,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留章杰出生于中医世家,又师承承淡安。他主张先言指力,后言手法,先言气感,后言补泻;擅长灸法,培养了大批针灸人才。留氏学术思想强调“注重攻邪,补中寓攻”,以“针灸为主,针药开施”。针法强调指力练习,养气内功,力求得气。善用艾绒、艾条、灯芯灸、针灸针、腰痛散、虎杖液、三伏天贴灸等独特配方。
2017年1月11日,“针灸(泉州留章杰针灸)”经福建省人民政府批准列入福建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编号:Ⅸ-46。
历史渊源
“泉州留章杰中医针灸”特色鲜明,历史悠久。留章杰师承承淡安,提倡针法先指力,后手法,善用平刺手,即以大指和食、中次指平捻针而入,并创立三度进针法及特殊补泻手法。在泉州首创针灸科室,风格突出。来自日、韩、菲、新、马、文莱、泰、越、缅、印尼、美、加等国和港澳台地区人员纷纷到泉求医、学习。留氏是泉州针灸界的代表性人物,为泉州针灸在中国内外的学术界奠定了基础。主要代表著作有《伤寒方临床阐述》。
留章杰在针法、灸法方面,既继承承淡安的精华,又具有自己的特色。在泉州,留章杰成为推动针灸防治疾病的重要人物,他薪传承门针灸学派理论,培养了许多传承人。
基本特征
留氏学术思想强调“注重攻邪,补中寓攻”,以“针灸为主,针药开施”。针法强调指力练习,养气内功,力求得气。持针时有平刺手和垂直手两种,留师擅长平刺手,强调持针须中平正直,即使必须斜刺,亦要先取平直,后改换方向。取穴时将穴位分为“天、人、地”三个层次,配合提插捻转,达到补泻的目的。临床上擅用灸法,常用直接灸、温针灸、艾条灸、灯芯灸,反对“重针轻灸、只针不灸”的现象。善用艾绒、艾条、灯芯灸、针灸针、腰痛散、虎杖液、三伏天贴灸等独特配方。
基本手法
留章杰基本手法的训练是针刺的基本功。基本手法是一般的平补平泻,需在练好指力、持针的前提下才能掌握,这便是3度进针法。3度进针,按一般人的穴上分为“天、人、地”3层。初度进针以3分为标准,提浅插浅,捻轻转短,观其得气与否。若得气不必再深刺;如未得气.再进入“人”部、 “地”部。第1度是观察,第2、3度则据第1度反映决定是否再进针,关键是得气。
得气
练好充实的指力,捻针有数,进针有度,关键在于激发经气——得气。气至而有效。不用指力,猛用腕力,易产生针体弯曲。或针入难出,只能造成创伤,难以达到治疗日的。指力是核心,故先言指力,后言持针;至于补泻手法,则应在基本手法功成,能达到得气目的后,才据其虚实行补泻。基本手法不过关,则无从言补泻。
灸术
灸术是留氏另一特色。留氏坚持灸法,常用艾炷瘢痕灸法获取奇效。留氏考艾药性温中,能逐冷、理气、除湿、开郁,生肌、安胎、灸百病通十二经,回垂绝之阳气。艾灸透入体内,热感似针感。有浅有深,有短有长。艾炷灸时疼痛,灸后即愈。留氏选注针灸医案时,举王执中灸水分治水肿;窦材灸气海、关元三百壮治消渴的例子说明灸法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