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孝节义留史册 赢得清名满刺桐
说起泉州的古称刺桐城,不得不提到一位在古城城市建设、海丝文化上贡献至伟的历史人物,那就是“子城环植刺桐”的五代清源军节度使留从效。
留从效源出永春留安留氏,自唐朝入闽,千百年来,留氏以忠孝为先,贵名节、重家声,世代簪笏相绳、贤达辈出。除了五代恭俭清正、勤俭养民的留从效,还有南宋为官清正、廉洁自持的三朝宰辅留正;宋末元初有“忠臣不事二主”、弃官改姓的留天禄;明清交替时有誓不降清、一家七口殉国的留起春;抗日战争时期,为救国图存、新婚便毅然离开妻子回国参战的刘瑞齐……
翻阅留氏千年家族史,扑面而来的是数百年锤炼而就的铮铮气节和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精神,汹涌澎湃。
千年望族 贤达辈出
留氏得姓源于上古帝王唐尧氏,以得姓始祖留累算起,至七十七世留因,于东汉延康元年(220年)渡江入浙,居婺州金华县长乐乡,以其“世次明白,人品可稽”,族谱列为第一代。
据《清源留安留刘氏族谱》记载,十八世留钟,于唐代在泉州为官,“慕泉州清源紫帽山水之胜,卜居于晋江江阴里开元寺西南隅”,繁衍绵延,被奉为留氏入闽始祖。
在泉一千多年来,留氏家族有几次比较大的迁移,第一次便是留钟之子留伽、留侃弟兄从晋江迁往永春。族谱记载,留伽、留侃“性耽闲逸,适兴溪航,因买庄于桃林村桃源里,遂迁居焉”,于桃溪畔的留湾(留安),择地而居,衍千秋望族。
从第九世孙留从效开始,留氏开启了贤达辈出、累世簪缨的辉煌。
勤俭养民 多方建树
留从效(906—962年),幼孤家贫,以事母兄孝悌闻名。少年时为泉州衙兵,后升为散员指挥使。后晋天福九年(944年)以军功升任都指挥使,后晋开运二年(945年),被南唐任命为泉州刺史。后汉乾祐二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任命留从效为清源军节度使、泉南二州观察使。后又加授同平章事兼侍中、中书令,封鄂国公、晋江王。
留从效出身寒微,深知民疾苦,他治理泉州十七年,专以勤俭养民为本,深得泉州百姓爱戴。他平日常穿布衣,置公服于中门之侧,外出视事,才穿上。每对人言:“我平素贫贱,不可忘本也。”
留从效治泉期间,建树甚多。当时泉州地广人稀,他令士兵垦田,收游民耕地,围垦海滩,疏浚和增建水利工程,故“仓满岁丰”;他大力发展农业、手工业,特别是与海外贸易有关的陶瓷业、冶炼业、丝织业等,有力促进了泉州的开发和建设,泉郡因此“仓满岁丰”。
留从效扩建城垣,环城遍植刺桐,又“教民间开通衢,构云屋”(即开拓大道,建造货栈),以“招徕海上蛮夷商贾”,还免除各种苛捐杂税,让百姓自由贸易,使泉州城内货物充盈,商业繁盛,当时泉州城商业繁荣,号称“云屋万家,楼雉数里”,海外交通贸易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他还设“秋堂”,每年秋季通过考试选取明经、进士,选拔、培育人才。
三朝贤相 为政清平
留从效克己恭俭、德政善治,传于梓里,也给后世子孙留下可堪学习的良好家风,其后留氏历代簪笏盈庭,有广州通判留恭、广州知州留端、大理寺丞留硕、监察御史留元英、赣州知州留元刚、建安知县留元圭等,居官均有政声,其中,留从效六世孙留正,最为典型。
留正(1129-1206年),南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主仕孝宗、光宗、宁宗三朝,累官参知政事、右丞相、左丞相,授少师、观文殿大学士,先后受封申国公、卫国公、魏国公,卒赠太师,谥忠宣。
留正从政四十余年,清正廉明,直言敢谏,“谨法度、惜名器,毫发不可干以私”,善举贤才,孝宗称其“纯诚可托”,“真宰相也”,是为南宋一位贤相。留正著有诗、文、奏议、外制二十卷。
留正为官清正,简朴廉明,从四川制置使兼成都知府离任时,行装只有书籍几篓,时人皆叹服。
旧时,泉州西街一带有为留正立的“三朝元老坊”,坊虽湮没,坊址所在的巷子仍被称为“三朝巷”,用以纪念这位三朝元老。
弃官改姓 铁骨铮铮
这一赫赫有名的望族,南宋末年,却突然决定改姓刘,令人费解,这又是为何?原来,背后是一份可歌可泣的民族大义。
南宋景炎二年(1277年),留氏三十九世留天禄任泉州府录事参军,因不愿屈事元朝,弃官回永春,建映紫垣堂,并将原来的祖厝(即留从效故居)的列祖列宗神主迁入映紫垣堂,由此成为永春留安留(刘)氏宗祠。
除了弃官改姓,为了让后世子孙铭记忠孝为先的家风,留天禄还留下一份遗嘱:“余先祖留鄂公以建勋宋室,受主褒封晋江郡开国王,历传至忠宣公,弼辅三朝,世世子孙爵公侯者数人,膺台阁者辈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