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白玉林所想出来的办法,沫儿同意了。
但这并不代表沫儿傻得一塌糊涂,沫儿也想了,她想帮助白玉林,可她一个丫鬟,自己还无依无靠,用什么去帮助白玉林?
白大哥说的办法,在沫儿看来,可行。
她是徐妙锦的丫鬟,如果白大哥真的娶了小姐,她也一定成为陪嫁丫鬟,顺理成章她也是白大哥的同房丫鬟,到时候,真的就能和白大哥永远在一起了。
况且,沫儿并不排斥白大哥和小姐在一起,在她看来,白大哥和小姐很登对,她是配不上白大哥的,但如果能成为白大哥的同房丫头,沫儿就满足了。
在沫儿心里,白大哥的办法极好,不仅帮助了白大哥,也给小姐找了一个好归宿,而自己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
沫儿没有理由不同意白大哥的办法。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件事情操作起来,难度极大,最关键是徐妙锦对白玉林写的诗,根本不屑一顾。
这让沫儿很费解,在她心里,白大哥写的诗是这个世界上最好的,最美妙的,为什么爱好诗词歌赋的小姐却根本不屑一顾呢?
这个问题对大字不认识一个的沫儿来说,恐怕永远也想不通。
......
观音门。
一座巨大的形似剑柄倒插的石碑,矗立在观音门正前方,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石碑做工精良,雄伟壮观,底座用修整平坦的方块石头堆砌而成,上面密密麻麻地刻着小字,这是在这次靖难之役中,为朝廷战死英烈的名字。
底座最显眼的位置,赫然是郭英老将军和向阳的名字,还有许许多多在这次靖难战役中,英勇奋战的士兵。
巨大的石碑上,刻着七个大字“内战英烈纪念碑”,内战两个字尤其显眼,是纪念死去的英烈,也是对世人的警醒。
朱允炆来到观音门的时候,这里已经人山人海,有在京的所有朝廷官员,有守卫观音门的普通士兵,还有因为战争而落下残疾的老兵,还有今日特意从青龙山赶来的独立团老兵代表,还有许许多多的老百姓。
祭奠仪式由礼部尚书陈迪主持,焚香祷告,并宣布每年的这一天,都举行祭奠仪式,告慰英烈,也是警示世人。
祭奠仪式最重要的环节,是皇帝讲话。
朱允炆看着这巨大的纪念碑,感慨万千,脑海里再次想起三个月前他和独立团的战士们浴血奋战,想起士兵们团结一心,守卫观音门,想起了向阳,为了战争的胜利,被叛军活活折磨而死。
朱允炆站在台上,看着下面乌央乌央的人群,大声地说道:“这个纪念碑,是朕所立,大家看一下,它像个什么形状?”
众人不解,即使工部的工匠也不知道这是个什么形状。
“大家请看,这个纪念碑,像不像一把巨大的剑柄,倒插在这里”
经朱允炆的提醒,众人这才醒悟,可不是嘛,这就是一个剑柄的形状。
“军队,武器,是用来抵御外敌的,而不是用来自相残杀的,就像一个月前结束的那场战争,都是大明的子民,却在自相残杀,朕心痛”
“建造这个纪念碑,其意义有二,第一,祭奠在战场上奋力拼杀,战死的英灵,我们不能忘记他们,第二,警示后人,不要战争,要和平,要发展”
“剑柄示人,利剑插于大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以钝示人,以锋策己,藏锋慰忠骨,出鞘镇山河,剑锋埋于土中,家国已无恙,狼烟再起时,拔剑而起,护国护家”
朱允炆话语简短,但是铿锵有力,振聋发聩,是对战争的反思,也是对战争中死去烈士的褒奖。
也再次阐述了朱允炆对战争的看法和对治国的理念,不要内战,不要内耗,要团结一心求发展。但是如果外族胆敢对我大明发动战争,必坚定地给予反击,保家卫国。
避免战争,并不代表害怕战争,不挑起战争,并不代表不时刻准备着战争。
朱允炆的话,不仅仅是警示大明那些对皇位觊觎的人,更是警告觊觎大明肥沃土地的外族。也是朱允炆捍卫大明疆土,保卫大明子民而发出的最强音。
“护国护家,护国护家......”,不知道是谁起的头,护国护家的呼喊声响彻整个观音门,这也是对朱允炆的认同和维护。
朱允炆双手下压,示意所有人停止呼喊。
朱允炆继续说道:“请大家同朕一起,瞻仰纪念碑,瞻仰这些为了国家而战死的英灵”
说完,朱允炆率先在纪念碑前鞠躬,然后神情肃穆地绕纪念碑底座一周,口中默念他看到刻在底座上的那些名字。
朱允炆身后,按照官职大小,依次按照皇帝的样子,鞠躬致敬,绕纪念碑一周。
瞻仰完纪念碑,仪式结束,朱允炆率先离开,他要赶回宫里,召集十二部尚书同僚,召开第一次内阁会议。